“国际论文轮番被撤”打了谁的脸?
原标题:“国际论文轮番被撤”打了谁的脸? ——本文系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因被出版方发现第三方机构有组织地为投稿论文提供了“虚假同行评审服务”,今年3月,英国现代生物出版社撤销43篇论文,其中41篇来自中国;8月,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撤回旗下10本学术期刊上发表的64篇论文,绝大部分来自中国;10月,拥有《柳叶刀》《细胞》等知名学术期刊的出版巨头爱思唯尔撤销旗下5种杂志中的9篇论文,全部来自中国。百余篇国际论文轮番被撤,刺痛着中国学术界的颜面和神经。 一般而言,论文被撤销大多涉及抄袭剽窃他人观点,有意识地堆砌他人成果,属于学术不端甚至是学术腐败行为。一段时间以来,这种现象在国内学术界也是屡见不鲜,甚至不乏很多知名科学家也受到质疑或者举报,但如新闻而言,今年近百篇国际论文轮番被撤,“丢脸丢到了国外”,还是让人大跌眼镜。至于其中因缘,也绝非简简单单的“造假”“道德问题”可以一言以蔽之。 当然,我们都应该看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前沿领域的标志性期刊杂志有了中国人的名字和成果,说到底还是国家的荣誉,体现了我国科研水平的提升,然而,这些科研能够经得起多久的考验又多多少少让人怀疑,毕竟只有真正经得起考验的成果才能展示国家形象,昙花一现般的论文,历尽辛苦得以发表最后被撤回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反而带给我们很多方面的拷问与深思。 实际上不难发现的是,除了学术素养,职称评定过度依赖国际期刊、相关认证评价机构水准缺失等因素都是出现这种现象的推手。根本原因在于论文已经远远不仅是学术水平的象征,更多的是打通职称,由此而来的地位荣誉物质等等的“敲门砖”,是夹杂着过多物质化考量的“金钥匙”,因为它有时候实在是太过重要,于是不得不背上沉重的负担,要被包装好送到国际期刊被考核,一经发表,由此带来的荣誉纷至沓来。但这样一来,学术研究、论文写作只不过是一种谋求地位与财富的手段,能不能为自己带来好处是评价行为选择正确与否的标准,职业精神与道德早就被抛到九霄云外,大的风气习染下,无论是科研教学单位或者科学研究个人都把论文当做头等大事。正因为国内此种现象已然普遍,于是便向国际期刊投稿,本来意图是什么不言自明,结果被撤销成为反面教材,这固然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但这种代价不可谓不小,不可谓不深刻。 |
- 上一篇:成都新都第一中学毕业证样本
- 下一篇:陪读之后,爸妈又开始“陪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