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要有“融通”意识(2)
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所谓“融通”其实就是不以学科、专业为畛域,尽可能广泛地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此达成更为全面的认识。比如,历史学科在讲到明朝灭亡时,会从社会经济和制度角度归结为专制统治阶层的腐朽无能,由此引发导致王朝覆灭的农民大起义和民族矛盾。而气候学则给出了另一种解释,即中国气候在明末(大约始于1580年)进入了一个小冰河期,这个时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冷的时期,导致灾难连连,激化了社会矛盾。我们无法断言哪种解释更权威,但把这两种解释综合起来,显然能让我们更接近历史的真相。再如,教育工作总在强调“爱”,这没错,但如果仅仅强调“师爱”,将其解读为基于职业特殊性的“奉献”和“牺牲”,又难免让人对教师职业望而生畏。事实上,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等领域对“爱”都有很多论述。很多教师都读过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的著作《爱的艺术》,但是如果仅仅从职业需求来理解,认为这是在教我们怎么爱他人、怎么爱学生,那显然错失了他的思想主旨。事实上,弗洛姆是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把“爱”看作是人类对自己生存问题的一种回答,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统一的巨大力量。如果在这个层面理解教育工作,我们会发现,教育其实是在激发我们爱的潜能,然后体现为师生之爱、生生之爱、亲子之爱,以及作为生命个体对他人、对人类社会之爱。 带着融通的意识不断读书,其实是对个人生命状态的持续改善,回答“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胡适在《怎样读书》一文中说:“像旗杆似的孤零零的只有一技之艺的人固然不好,就是说起来什么也能说的人,然而一点也不精,仿佛是一张纸,看去虽大,其实没有什么实质的也不好。我们理想中的读书人是又精又博,像金字塔那样,又大、又高、又尖。”
|
- 上一篇:济南七贤中学毕业证样本
- 下一篇:盐田教育:让文明之风润养每个孩子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