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围观和暴力本身一样可怕
和校园霸凌本身一样可怕的,是“围观者心态”。相比于“围观者为什么不去阻止暴力行为”,“不去阻止暴力行为为什么还要围观”更令人深思。 据东南网报道,日前有一个名为“网曝尤溪某中学多名初中生围殴一女生”的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从视频中可见,两名女生轮番上前,连续扇一个背靠墙壁的女生,打人过程中还一边骂脏话,一边取笑被打女生,周围的学生也跟着起哄。视频中还有人说:“一人一巴掌,加油哦”“要见血,要见血”等。尤溪县教育局证实,视频中的学生,确实是尤溪某中学的学生。尤溪县教育局相关人士表示,将对涉事学生加强教育。 类似的校园霸凌事件,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偶尔出现的霸凌事件,最多只能说明极少数学生的素质堪忧,但倘若围观者报以冷漠和纵容的态度,就不得不引起人们更深重的忧虑。和校园霸凌本身一样可怕的,是“围观者心态”。在霸凌事件发生过程中,围观者不断起哄、挑唆,无疑是对恶行的纵容,而对受欺辱孩子的漠视和嘲笑,更让人齿冷。这其实是一个典型的社会心理学里的群体性问题,用勒庞在《乌合之众》中的观点概括就是:当围观者成为一个群体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 对于这类事件,相比于“围观者为什么不去阻止暴力行为”,“不去阻止暴力行为为什么还要围观”更令人深思。前者的逻辑落脚点在围观却不作为,后者的落脚点在不作为却围观。有观点认为,人们围观一种暴力行为,原因不是人们喜欢看这样的场面。事实上,人们的围观是一种没有明确计划和目的的行为,当周围的环境发生了某些变化,人的注意力就会不自觉地被吸引,好奇心会让人密切观察新的情况,安全感的需求会让人注意到会不会波及自己。我们且不论这种理论是否真的成立,但如果围观者不仅不去阻止暴力行为,反而去加油、喝彩,恐怕就不再属于常见的心理范畴,而是具有较大的主观恶意。 这样的恶性事件,还有更值得深思的因素。无论是直接打人者还是围观起哄者,都映照出当前未成年学生的成长阴暗面。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青春期学生的情绪控制、情绪管理,都处于不完善状态,在外界刺激下,容易引发情绪的剧烈波动和反复。从前段时间的“小学生为偶像掀世纪骂战”,到江西抚州的“弑师事件”等,背后都有着类似的心理动因。校园生态在戾气的裹挟下,正在逐渐侵蚀教育的基本伦理和价值归属。 在笔者看来,要遏制校园霸凌,就要对当下的教育生态作必要的反思和重建。我们应回到学生的立场上来,悉心研究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用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的相关理论,设身处地去引导学生,并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接近学生的心灵,直到发现破解的钥匙。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如果教师不具备脑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知识,就不会意识到学生平时的言行,尤其是他们的喜怒哀乐中暴露出的倾向和信号。我们可能会给孩子埋下某种情绪的种子。 |
- 上一篇:临汾地区武术职业中学毕业证样本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