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的“痴”教授,请再多些
如果把“痴”字与大学教授联系起来,是一种什么感受?想必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然而,最近这样的“痴”教授,还真不少。 施一公教授日前履新清华大学副校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明确表态,自己每年在清华要教约100节课,“这是雷打不动的,无论是不是副校长,我相信我的课一节课不会减,只会增加。”此言一出,不少人都竖起了大拇指。作为国际著名生物学家,在担任高校重要行政职务的同时,仍不忘教学工作,实属难能可贵。但也有人觉得,施一公教授有些“痴”了:上课又不能带来多大名利,何必呢?何况万一今后工作太忙兑现不了承诺呢? 其实要说对教学的这份“痴”,今年77岁的南京大学苏维宜教授或许更胜一筹。据媒体报道,她在本科教学一线和高等数学打了53年的交道,成功把学生们最头疼的“高数”变成了到课率极高的“最受欢迎课堂”。她更是表示,“如果有下辈子,我还选择做老师”。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学是教师的首要工作。在大学,教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智能,更要熏陶学生人格,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而这一切离开课堂教学是不可想象的。但在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有所错位的当下,教授走上讲台,给学生尤其是本科生上课,有时竟然成了一种问题。尽管教育行政部门一再强调,高校要把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要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程等,但效果似乎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普通高校多以科研成果来评估教师,使得很多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争取科研项目和撰写论文之中,特别是有些教授,不愿放弃附着在项目和论文上的利益而走上三尺讲台。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坚守讲台的教师理应值得我们礼赞。大学的本质是教育机构,培养人才是使命所在,也是社会期望所在。“一流的学校就是要用一流的老师教出一流的学生,再让一流的学生造就一流的社会。”这是在教育界流传颇广的一句话。作为大学教师,都应扪心自问:是不是对教学工作充满热情?是不是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愿望?是不是足够关心、尊重学生? 课堂教学是教师职业活动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教师价值的集中体现。作为大学教师,由于分工不同,可以科研和教学分而做之,也可有所侧重。但是,有一些东西是不能变的,也是不会变的,那就是恪守天职,坚守个人理想,不忘初心,不为外界的浮华与诱惑所动的那一份“痴”的精神,以及为教育付出、对学生负责的理想信念。 |
- 上一篇:德州跃华中学毕业证样本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