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漫谈: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为何上不去
“寒门难出贵子”刺痛了社会公平的脆弱神经,然而,问题的原因远比大学“嫌贫爱富”和“超级中学”吸附要复杂得多。 重点大学里农村学生比例过低的盖子在2011年前后被揭开。随着杨东平、梁晨、李中清、刘云杉等人的研究成果陆续发表,重点大学里农村学生比例不断滑落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寒门难出贵子”的拷问深深刺痛了人们关于教育与社会公平的脆弱神经,进而推动了政府和大学出台相关“逆向歧视”政策,努力提高重点大学里农村学生的比例。然而,和对现象的描述相比,对导致这一现象背后原因的分析却远远不够深入,这可能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削弱“教育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 为什么重点大学里农村学生的比例这么低?现有研究认为,首先是大学“嫌贫爱富”,是大学招生政策对城市学生的偏爱造成了对农村学生的不利局面。尤其是自主招生,更是将农村学生排斥在外,进一步加剧了他们进入重点大学的难度;其次是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由农村向城市高度集中,“超级中学”像抽水机般吸干了当地和周边县城里最优秀的学生和老师。上游缺水,下游自然就没有水了。 如果重点大学里农村学生比例低的原因是大学招生政策造成的,那么,只要运用行政强制力调整招生政策,就可以改变这一状况;但更深层次的问题则是:为什么大学会偏爱城市学生呢?作为社会中知识密集度最高的群体,大学难道就没有这样的见识和良知,意识到农村学生比例低是对社会公平的威胁吗?这不符合逻辑和常识。至于“超级中学”的存在则和重点大学里农村学生比例低并无直接的逻辑关系——虽然我并不支持这样的存在。原因很简单,学生进入“超级中学”并没有改变他们的户籍身份。如果农村学生能够被吸纳进“超级中学”,反而可能会因为接受了更有效率的训练而提高他们进入重点大学的比例。问题远比看上去的要复杂得多。 大学招生像一面镜子折射着社会变迁,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自然会导致重点大学里农村学生比例下降,然而目前农村城市化的进度远远低于农村生源考入重点大学概率下降的速度,说明原因绝非如此简单。 |
- 上一篇:砂河镇第一中学毕业证样本
- 下一篇:张基宏:培训机构热学校要“坚守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