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校大全_毕业之家园网移动版

高中家园网 > 大学资讯 >

聚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闹心的职称评聘可休矣

老年教师伤了心、中年教师寒了心、年轻教师不安心……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一到评职称就“闹心”。

2015年新学期开学,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中小学教师的职称晋级、评价标准、评审过程等都有了新规定。这些新规则能否落实?是否回应基层诉求?还有没有障碍?能否真正管用?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指标和业绩:哪个说了算?

“教师职称是评一次伤一次,因为高级教师的名额太少,而高级和中级之间的待遇差距又太大。”河南济源市克井一中校长李新乐说起评职称,满脸都是焦虑。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职称是按照岗位设置,以名额指标来评职称。“这种职称评定制度,不单单伤害某个老师,而且对整个教师队伍都有冲击。”李新乐说。

在湖南怀化通道县小学,“退多补少”的政策让校长蒙兰凤十分苦恼:“假如我们学校小学高级职称的比例是70%,但规定要求比例是50%,超过了就不分指标了。有一段时间我们学校连续5年都没有指标。”

湖南怀化通道县一中校长杨保仲说,如果学校引进优秀教师,他们在其他学校评了职称过来,本校一些优秀老师,就没有希望晋级了。

对于我国1270万中小学教师,职称指标的“僧多粥少”已成为他们职业发展的巨大瓶颈。蒙兰凤说:“希望渺茫,会让老师觉得辛勤播种却无法收获,很自然产生职业倦怠。”

此次改革提出要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这些措施旨在打通中小学教师的晋升通道。有专家建议要适当增加各个学校相应职级的职数,确保有效做到评聘结合,同时要建立职级动态监管机制。

杨保仲表示,国家政策层面应鼓励优秀的年轻老师向更高层次发展,职称评定可以适当提高门槛,但是不要受指标限制。让业绩说了算,鼓励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领导和同行:谁来参与评?

“表面看上去是材料评选,是集体研究决定,事实上还是行政干预因素,有领导打招呼,还有增补指标。这些最后评上的人,从推上去,到评审出来,都有人暗中保驾护航。”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学校长表示,过去教师职称评定,行政分量太重。从名额分配,到哪些人选送材料,都是行政力量主导。在评委会上,哪些人优先保证,甚至哪些人过,都有行政因素,这容易导致职称评定成为一种拉关系、走后门的温床。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