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校大全_毕业之家园网移动版

高中家园网 > 大学资讯 >

国际小学期为何越来越火(2)

今年人大国际小学期,开设了包括中国研究系列课程、学科通识和学科前沿类课程、中国文化普及课程、语言培训课程在内的四大系列课程。从课程安排看,具有“中国本土特色”是人大课程设置的一大特点。

在课程选修上,外国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与当地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有关的学科,他们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

受到国际小学期时间短、课程安排紧凑的影响,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开设小学期的学校一般对学生选修的课程有一定的限制。北京大学规定,校内学生每人选课上限为4学分,校外学生选课建议不超过3门。中国人民大学则规定,校内学生所选课程不超过2门,校外学生所选课程不超过3门。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向学生传输最核心的、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多数教师采取的教学措施。侯深说:“在课程安排上,我选择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历史文化板块,例如孔子、老子的理论思想,中国的农业社会、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从景德镇瓷器看对外贸易,竹林七贤等等。”

这种授课的方式得到了一些外籍学生的认可。来自加拿大的马西姆评价说:“能在短期内了解到一些有趣的中国历史与文化,感觉很有意思。”

国际小学期是一个知识分享平台

国外小学期发展历史悠久,哈佛、耶鲁等国际名校均安排夏季学习课程,接受世界各地的学生申请,以便学生在暑期自由选课学习、交流。

尽管国际小学期的学习时间有限,但学生们仍各有收获。有的对当地的历史、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有的学到了专业知识,有的认识了新朋友,有的则为以后的深造学习打下了基础。

亚历山大就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很满意。尽管他是班里唯一的外籍学生,但他和其他中国学生相处得很融洽,班里的同学经常义务为他充当“翻译官”的角色。他开心地说:“这门课很好,周围的人都很棒,一切很顺利。我很喜欢中国,喜欢中国文化。”

在韩国成均馆大学参加国际小学期的涂玉倩则学到了新知识:“作为工科学生,我学到了很多人文学科的知识,完善了我的知识体系。”

对名校充满向往的王婧妍告诉记者:“国际小学期给我提供了学习证明,让我短期内适应了美国大学的学习生活,也让我能与教授有一定的接触,这对我以后申请研究生很有帮助。”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