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媒体发布了一篇中国农村教育现状的深度报道,该报道剖析了中国农村教育中“反智”、“反学校”文化的成因。报道指出,农村教师收入差、地位低的尴尬现实不断强化了少年们读书无用论的逻辑,使得乡村教育失序问题愈来愈严重。
在官方的宣传中,乡村教师往往被塑造成为了农村教育而放弃较好的收入、较高的社会地位的奉献者。官方也强烈依赖教师的情怀与奉献维系低投入状态下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但这一报道凸显出另一个不大为人注意的问题:即使我们承认乡村教师的情怀与奉献,即使教师出于奉献精神满足于现有的生存现状,但在学生、社会乃至乡村教师自己的眼里,收入差、地位低的现实境况,使得乡村教师沦为不折不扣的“失败者”。而“失败者”的形象承载不起教育的希望。
正如媒体的报道显示,农村教师的生存境况、“失败者”的形象使得学生普遍缺乏对于老师、教育的尊重,进而导致他们怀疑知识的价值、怀疑上学的必要性,由此导致反智、反学校文化在校园中蔓延。反智、反学校文化的后果就是教育的必要性与价值遭到怀疑,社会陷入偏见与反智的恶性循环。最终受到伤害的,乃是教育与社会的未来。
可以说,这样的情况相当正常。教育从来不是机械的知识传授,教育机构也不是封闭的象牙塔。社会的价值取向、教育工作者的言传身教以及他们个体的生存状态均在极大的程度上塑造着被教育者的心态,影响着教育的实际效果。尤其在农村社会环境中,可以说教师就是知识与文化的代表,他们的生存境况在学生的眼里最直观地呈现出知识可能给人生带来的价值与财富。如果一个社会以财富为成功的标志,以社会地位为人生的价值,以权力为社会之核心;但与此同时,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之收入与地位不仅比不上公务员,比不上职员,甚至比不上外出务工者,比不上一些农民;他们不被学生尊重,连带着他们所教授的知识不为学生重视,他们传达的价值遭到学生怀疑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并不能以此责怪年幼的学生,甚至不能以此责怪农村社会的偏狭与短视。农村教育的这种极端情况只是对社会整体环境的折射。即使在城市中,对于教师的尊重往往也并非来自于教书育人这一行为本身,而是城市教育资源竞争相对激烈环境下教师较高的收入以及社会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