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校大全_毕业之家园网移动版

高中家园网 > 大学资讯 >

中小学综合评价如何让高校“买账”(2)


尽管高考改革与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的出发点是让学生在学习上拥有更多选择性,但现行的社会评价体系,还是更多将高校录取率作为中小学尤其是高中教育质量的重要评判标准。高中教育与高校招录标准之间的“剪刀差”,在一定程度上使高考与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陷入两难境地,使改革的力度和积极性大打折扣。


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副处长颜惠芬认为,虽然高考改革打通了高中与高校之间壁垒,但如果高校不关注高中教育,高中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不能成为高校招生参考,势必会影响高中参与教育改革的积极性。高校用不用,成了问题的关键。


如何实现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结果和高校需求的对接?高中教育及中小学教育要加强与高校联动,这是浙江改革经验给出的回答。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方洪峰解释,浙江高考改革后,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分专业类或专业确定选考科目范围,至多不超过3门,并在招生2年前向社会公布,考生只需1门在选考科目范围内,就可报考该专业。此外,高校还可对考生高中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提出要求,作为录取参考。


高中教育要加强与高校联动


高考选考科目与高校招录标准相呼应,是实现改革成果与高校对接的一条途径。此外,上海、北京等实验区的一些高中在推行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改革时,还设立大学先修课程与高校需求对接,这些大学先修课程包括理工科和商科。


“大学先修课程这一尝试参照了美国等其他国家的高中教育模式。大学先修课程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设,是沟通高中教育和高校教育的桥梁。”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对此表示肯定。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校长朱建明认为,先修课程主要以大学课程为参考,但不会完全照搬,而是根据学校自身特色进行课程设置。该校在高中教育阶段推行大学先修课程的学校中处于先行者之列,除设立先修课程外,还开设科技创新班等兴趣班,邀请中科院等高校教师做学生导师,指导学生科研活动。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