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式教育”遭遇英国孩子(2)
就此事刊发题为《中西教育是互补而不是对立》的时评称,从宏观层面分析,在中英两国截然不同的国情之下,仅仅一个月的教育实验,无论怎样逼真模拟,都不足以说明“中国式教学”和“英国式教学”的优劣。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种通过中国教师和英国学生简单“嫁接”来探寻中国的基础教育能否教好英国学生的实验,本身就是空中楼阁,与其说是一种教育实验,倒不如定性为商业策划行为更为恰当。在该文作者胡欣红看来,要么自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世界领先,并以此嘲讽英国学生“不行”,要么认为“中国式教学”不适应时代潮流,应该完全淘汰,这两种态度都不可取。 对于这样的观点,人民网网友常红表示赞同。他认为,中英基础教育各有优势、各具特色,同时也都有改进和提升的空间。深入切实的交流和学习,真诚活跃的双向互动,对中英教育改革与发展都大有裨益。 立定脚跟 敞开胸怀 “教学方法的PK只是浅表,它背后蕴藏的,是一个变化中的、焦虑的世界。一个是蒸蒸日上的后发大国,一个是底蕴深厚的老牌帝国;一个深受转型痛苦的折磨,千头万绪的难题待解;一个长期被‘英国病’缠身,昔日的自豪感逐渐被悲观取代……PK的目的,不是一决高下,而是在碰撞中重新认识自己,认识别人,认识世界。”这是微信公众号“团结湖参考”对此事的看法。这一看法也引发了许多网友的共鸣——以他人的教育方式为镜反观自身,促使我们的教育进步,远比看一出异国师生“相爱相杀相虐”的闹剧更重要。 正如时评人姜泓冰所言,在向西方现代教育学习的路上,我们已经曲曲折折走了很长一段路。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国人改进教育的意愿越发急迫。在一些人那里,中西对比,用几个细节证明“西是”而“中非”,已成一种定式。然而借鉴他山之石,用以鞭策中国教育的改革固然可贵,但一味模仿和追慕,却是大忌。 他强调,教育原本就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世界上也没有一种脱离了特定国家、民族、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土壤而存在的完美教育模式。中国教育固然存在一些问题,西方教育也未必就是一部“优胜纪略”。只有看见自己的成长与成就,知足也知不足,立定脚跟,放开眼界,敞开胸怀,才能创造出一个教育强国。这,才是大国教育应有的理性立场和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