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规律”是教育必须要做到的(2)
这是个很大的反差。如果没有钱,大家不会在乎,但是这么多钱的教育投入,唯独缺老师的投入,而且是像这种名正言顺的指导费。这是明显没有道理的。看似事小,但反映的是大问题,就是这种对软硬件投入的反差,不切实际。 老师出国管太严,反而会变成一种浪费 作为教育的发展,尤其是教师行业的特殊性,眼界必须要宽。你要有一定的国际视野,但是现在难得出趟国,限制又非常多——时间五天,人数也大概只有6个人左右。而且这样的规定越来越严。这会带来什么问题呢? 比如我们和美国一所大学有共同合作的课题,有个国际比较教育研究院。当时暑假,加拿大的苏黎世教育局,通过外交部也特别地邀请我们到访交流。我们就想着组织老师准备前往美国和加拿大一起交流,当时觉得这一趟路费值了,可以到美国进行课题交流,也可以到加拿大访问。 但当时一报批,说不可以。因为有规定,不能到两个国家,而且一个国家也不能超过两个城市。花那么多钱出去一趟,去掉路上往返时间只剩下三天,参加活动交流一天,到另一个城市友好校用一天,然后这中间路上还有时间成本。 再比如,我们和很多国家的学校有合作关系,老师之间会进行互访。美国的学校,老师带着学生来我们学校,都已经三次了,但是我们一次都没有成行。原因是,第一次我们想组织学生去的时候,规定是十几个学生配一个老师,这个规定的不合理在于,小学生和中学生、大学生太不一样了,但规定的师生比例却没有区别。 这样要怎么成行?有人出主意说,那就虚报,学生多报点,到时候说学生没那么多去的。但我说这不行,这明显作弊。所以现在没别的办法,我们就不去了。人家问我们为何不能履约,不去访问了,我们这都张不开口,没法说真实的理由。 类似这样的规定,越来越多。看似事不多,但它真的在反映一个问题——这也是政府对财政支出不合理的规定。而这些事情都缺少人去研究,这不是我们教育口单方面可以解决的。 老师做得越好,我越觉得对不起他们 今天我特别想说的是,具体的事在教育口一线,大家涉及到的瓶颈问题,其实不是教育口能解决的,也不是一个区有权力能解决的。 我们西城区配套改革,非常勇敢地出台了一个举措,就是评副高级教师的权力下放给集团,但是在评选过程中也有很多问题,有些硬性规定是被市里限制的。所以改革当中,太需要配套措施了,不是想得挺好、有个布局和意向后,就可以轰轰烈烈搞起来,而当做的过程中有很多新的挑战和问题时,却没有新的应对。不仅仅效果会打折扣,人也经不起折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