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校大全_毕业之家园网移动版

高中家园网 > 大学资讯 >

临沂县第三中学毕业证样本

临沂县第三中学毕业证样本、高中成绩单、名称由来与变更"山东省临沂县第三中学",始建于1956年春天,校址在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朱陈村西北角鱼梁沟畔,与汤头"二中"是孪生姊妹学校。当时该两校与临沂一中南北成一线,为县内仅有的三所公办中学。又因"三中"较现在的临沂三中(原名"五七"中学)建校早,所以人们习惯称她为"朱陈老三中"。1972年农村中学废数字排序,冠以地名,遂更名为"临沂县朱陈中学"。1977年秋该校迁往公社驻地罗庄,又更名为"临沂县罗庄中学"。1988年9月又称"罗庄高级中学"。罗庄建区后,该校于1996年改称"罗庄区第一中学"...创建与发展五十年代初期,国家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文化教育事业也迎来了发展的高潮。1955年经山东省教育厅批准,决定创建"山东省临沂县第三中学",于是1956年春三中就破土动工了。当时国家拨款五万元,由吴寿民、刘玉芳和李克俊同志负责筹建。同年暑假前第一期工程竣工,占地面积37.5亩,建筑结构按苏联农村普通中学图纸施工。暑假学校开始招生,第一级四个班,学生217人,8月15日开学上课。当时学校属省立,由临沂专署文教科主管。   1957年和1958年,学校连续扩建,随扩建随招生。至1958年6月,学校按图纸全部建成,三年国家共拨款十五万元。暑假后学校已招齐12个教学班,学生共612人,其中男生516人,女生96人。学生来源多系临沂西南之付庄、罗庄、朱隆、九庄、涑河、册山、白庄等公社,少有苍山县东北部之神山、迷龙等公社。   【条件与规模 】   经过三年的连续建设,三中已经具备良好的办学条件。计有办公室18间,教室36间,教职员工宿舍18间,学生宿舍54间,图书室2间,阅览室3间,仪器室2间,实验室3间,音乐教室3间,传达室2间,伙房9间,共计校舍150间。同时拥有教学仪器350件,药品85种,体育器械25件,文娱器材15件,医疗卫生药械一部分,图书室藏书7300余册。学生课桌凳361套,双人床361张。晚自习照明采用汽灯,每班一个。学校有校长1人,副校长1人,教导主任1人,总务主任1人,教职工共37人,一、二、三年级各4个班。学校以后每年招新生2一4个班不等,至文化大革命前,班数始终没有超过12个。   【学制与课程 】   学校从创建到1966年文革前的十年间,只招初中,学制均为三年制。课程设置:政治、语文、俄语、算术、代数、几何、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卫生、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使用全国统编教材,每周授课30-34节。1956年语文分为文学和汉语,58年暑假后又合并为语文。生活困难时期取消了艺体课,艺体教师下伙房劳动,61年艺体课又恢复。学校初创的前两年,第一任校长为卢铭三、副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为尹松若。他们精通业务,作风正派,办学经验丰富,治学态度严谨。在他们的领导和影响下,教职工政治上积极上进,教学上严肃认真,学生遵守纪律,学习刻苦,全校上下形成了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为三中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历经的政治运动朱陈"老三中"是在五十年代中期国家经济和文化建设的高潮时期诞生的,从此她就伴随着祖国的命运走上了艰难曲折的历程。   【整风反右】   1957年全党开展了大规模的"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该校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积极响应,于当年12月开展了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为防止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向党进攻,根据上级指示,又于1958年3月在教职工中开展了反右派斗争。由于"左"的错误影响,反右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一位学校领导和两位教师被错划成"右派分子",沉冤22年,另有部分教师也遭到残酷斗争,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   【大跃进 】   大跃进年代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大炼钢铁。1958年5月,党的八届二中全会后,全国掀起了大炼钢铁的热潮,该校师生600余人投入了大炼钢铁的运动。学校起了教室的砖,建了一座炼铁炉(末点火),学生拣铁矿石,砸铁矿石,白干夜战,付出了巨大努力。同年学校还参加了湖西崖到朱隆、临沂到付庄公路的筑路工作。在修付庄村西的一段路时,需填平一个深坑,全体师生奋战4天4夜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肩磨破了,眼熬红了,没有一个叫苦的。1958年11月,该校每天派一部分师生去南涑河宝泉寺上游石大车前修筑拦河坝、建水磨(水动力),有时晚上也干,经过数月的努力,终于在59年端午节前,水磨建成,能磨粮食,惊动四方。   【三年自然灾害 】   1959年至1961年,我国经济发展严重困难。在此时期,该校师生响应"大办农业"、"低标准瓜菜代"的号召,积极投入了生产救灾运动。学校采取"见缝插针"的措施,充分利用校内的一切空闲地,广种蔬菜和粮食作物。59年,种蔬菜9亩,仅秋后一季就收获蔬菜2万余斤,又发动学生每人带地瓜秧50斤,连同自己种的菜一起,实行吃菜不要钱。就是这样,师生共同努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终于战胜了灾荒,度过了难关。   【教学为主 全面发展 】   学校由于受到整风反右尤其是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教学秩序一度被打乱,学生流动数量大,招生困难,教育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前进的道路虽然曲折而艰难,但在党的领导下,该校领导和教师始终无限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从1960年起,学校认真贯彻山东省烟台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教育厅《提高全日制中学师范教学质量工作纲要》,把工作重点转向以教学为主、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任务上来,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对教学进行调整。为全面贯彻教学计划,恢复了生产救灾时取消的体育、音乐、美术课,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劳动课由每周两节减为1节,一般不再搞大型集体劳动。课时由45分钟改为50分钟。对学生的成绩考核,1962年废除了苏联的"五分制记分法",恢复百分制。第二,建立健全了教学管理制度。1960年后,建立了校长教导主任兼课听课评课制度,每人兼一门课,实行"种实验田",每周听课评课不少于5节,教师听课每周不少于3节。建立了教学检查制度,定期对教研组的工作、教师的教学进行检查,领导蹲组,有的校长把办公桌搬到教研组办公。对学生建立了的考核制度,各科建立学生平时记分册,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定期举办作业展览、成绩公布,组织学生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第三,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规定每周教研活动1次,学科公开课2次。要求教师吃透教材,认真细致地备课,备课以自备为主,集体讨论为辅,不备课不上课堂。课堂上贯彻了"文道结合、精讲多练"的原则,提倡因材施教,对学习较差的学生实行课外辅导。第四,强化学生基本功训练。语文课要求学生多读多练,既注重其书面表达练习,又重视其口头表达练习,还增设了书法课。数学课开展了熟背口诀、法则、定义、定理的训练,又加强了解题和测量的技能训练。理化生课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多作题、多实验,等等。   学校在坚持"教学为中心"的同时,始终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为前提,坚持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保证青少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建校以来,学校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校会、政治课、忆苦思甜、劳模报告、参观展览等形式,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1963年以来,通过学习雷锋的光辉事迹,在学校里掀起了争做好人好事、助人为乐的热潮。同时,学校还加强了体育卫生工作,认真推行"劳卫制"锻炼标准,坚持两操一课,成立体育运动队,坚持早晚训练。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运动会,大大地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由于学校几年来认真全面地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坚持教学为学校的中心工作,面向全体学生,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六十年代初至文革前,学校迎来了建校以来的辉煌时期,1963年教学成绩名列全地区第一,受到地区文教局的表扬和社会的赞誉,64-65年的成绩亦引人瞩目。   学校教育教学成绩的获得,是全体教职工近十年的艰苦奋斗、呕心沥血、辛勤耕耘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几任领导的艰辛努力。   "老三中"文革前历任校长、副校长是:卢铭三,山东莒县人;尹松若,日照人;赵书麟,临沂汤头人;高荣健,泰安良庄人;魏兆莹,莒南人;张世清,江苏丰县人。   毕业生情况朱陈"老三中"文革前共招初中10届35个班,第1-4级各4个班,5、6级各3个班,7级2个班,8、9级各4个班,10级3个班,共招收学生1930余人。毕业八届共29个班,毕业生数为1320余人。   10年来,学校为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和高中输送了大批合格新生,为部队输送了部分优秀人才,他们分布在祖国各地,上至中央机关,下至省地县(区)级党委政府,都有不少"老三中"校友正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着自己的聪明和才智,如七级毕业生孙庆聚同志,现在中央党校工作,李荣强同志现在省机关工作等等。学校同时还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千余人的劳动后备力量,他们有的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带头人、企业骨干,为罗庄乃至沂蒙经济的腾飞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的学校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