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书“撞衫”背后的高校创新乏力
7月27日,武汉大学官方微博展示2015级本科录取通知书,8分钟后有网友质疑其与中国人民大学去年的录取通知书“字体雷同,构图雷同”。7月28日,武大回应称并非抄袭,且传统文化资源是公开的,而非独家专属,虽然说两个版本的通知书上有“撞衫”,但却并不能以此否认武大版通知书理念的独特性和设计的独立性。(7月28日《南方都市报》) 客观而言,两所学校的通知书在外观上的确有诸多相似之处:都是采用竖体排版,构图和云水纹路上都融入了传统的文化元素,且子框布局上也是出奇的相似。但如果就以此来断定武汉大学是在抄袭人大创意的话,似乎又沦入了妄下断言的认识误区。就如武汉大学在回应中指出的那样,虽然两个版本的通知书在外观上有“撞衫”的嫌疑,但就其实际内容来看,各家通知书又有着自己的理念和特色,抄袭之说的结论其实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撑。 但吊诡之处也恰在于此,从武汉大学的通知书被网友指出有抄袭嫌疑的那一刻起,到武汉大学公开回应这一事件止,舆论的指向却并没有因为武汉大学的回应而发生实质性的改观,许多人仍然坚称武汉大学是在做无谓的辩解。按理说,有了两家通知书的图片对比,再辅之以武汉大学的回应解释,这件事基本上就可以得到平息了。然而,民众为何抓住这件事就不依不饶了呢?在我看来,他们的纠结点或许还真不在通知书是否抄袭上,反倒是由通知书衍生而来的高校知识创新问题,这可能才是才是他们的痛点。 表面上看,通知书只是一所大学寄给新生的入校凭证,但实质上,它却能在一个侧面反映出一所大学在文化上的积淀、在创新细节上的彰显。遗憾的是,不管是人大、还是武汉大学的通知书,它们虽然都能够在具体的细节中将一所学校的理念融合进去,但是,这种为融合而融合的设计却多多少少缺乏了一种内在的精气神。就拿两校通知书设计的整体风格来看,不管是人大还是武汉大学,其似乎都在传统文化热的大背景下打转,而这种因文化传统的相似性带来的通知书设计雷同,与其说是谁在抄袭谁,倒不如说是两所高校都没能从流行的传统文化中将自己解放出来,把属于自己的真正内容添加进去,这是问题的本质所在。 而在另一方面,民众反感的还在于,不管是人大的通知书,还是武汉大学的通知书,其主体花纹都不是自己原创,而是从传统的文化资源里“拿来”的,只是聪明的他们在“拿来”后配上了一段自圆其说的解说词罢了。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设计者在设计之前不可能不知道这些同出一源的“拿来”,最终会导致各家产品出现相似或相同的情形。遗憾的是,在创新乏力、对各类成果又急功近利的高校环境里,不管是先前启用传统图源的人民大学,还是一年后才采取这种设计方案的武汉大学,它们都没有对这一问题可能产生的后果有过充分的估量,并用独特的方式去予以规避,这是通知书“撞衫”后民众怒火重重的又一原因。 |
- 上一篇: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毕业证样本
- 下一篇:“美”丽艺“术”,多彩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