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为时尚早?
通过长达9年的高校学生调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校教学质量与学生发展”项目组发现了一个虽不愿承认,但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当前高校学生道德品质教育面临严峻挑战。而且年级越高,情况越明显”。 “在这场危机中,原本应该力挽狂澜的高校辅导员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调查发现,高校辅导员虽然不断加大与学生的辅导交流频次和交流时间,但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引导收效不明显。 该研究发现牵引出了一个更为让人关心的问题,即高校辅导员专业化。2014年,项目组实施了“首都高校辅导员职业现状调查”,其中对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发展作了详尽的调查。 要专业化必先职业化 从2005年的2万多人,到如今的13万人,高校辅导员群体初具规模不到10年。但项目组认为,现在谈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或许为时尚早。 高校辅导员群体的发展路径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鲍威说:“要先成为一个职业,再谈专业。10年,高校辅导员刚刚完成了从一个岗位到一个职业转变的第一步,还处在一种职业化的过程中。” 一个职业之所以成为职业,在于它具有明确的职业标准和职业伦理。2012年,教育部研究制定了《高校辅导员誓词》,意味着高校辅导员职业伦理迈出了第一步。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表明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标准初步形成。但是,这离专业化还有一定距离。 专业化意味着分工细化。鲍威说:“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学术事务指导、学生心理疏导和健康咨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诸多方面,都是专业性很强的领域,辅导员在完成职业化阶段后,要在专业化发展实践平台上进行专业化提升,实现术业专攻。” 现实中,辅导员事务缠身,纠缠在事务性的学生工作中,很难有时间进行专业发展。北京某高校辅导员李柴坦言:“我们更像是学生的保姆、机关的事务勤杂员。” “脚踩两只船”的苦恼 “辅导员虽然是教师身份,但却无法享受教师的政策。”鲍威解释,高校辅导员在学生道德品质教育中发挥了核心作用。然而,相比高校教学科研活动,学生工作在高等院校的功能界定中往往陷入附属性定位,辅导员工作往往容易被边缘化。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存在着工作职责不明确、事务性工作繁重、经济待遇低等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相当一部分辅导员来自应届毕业生,相比接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教师,存在专业学术训练和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 |
- 上一篇:高平山丹中学毕业证样本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