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未被复旦录取的女状元真委屈吗
重庆江津区文科状元阳阳最近心情很不好。原来,高考分数出来后,包括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纷纷打来电话,向她抛出橄榄枝。随后,她欣然与复旦签下确认书。然而,最近出来的录取结果令她震惊了,复旦大门对她关上了,她被平行志愿的第二所大学招走了。 这起事件在网上引起了很大轰动,激起很大争议,有人在骂复旦无良不守信用,有人在同情这个高考状元。不管是质问还是同情,想必都不可能改变阳阳与复旦擦肩而过的事实。而在事实面前,最需要的理性是讲公平正义,而不能只是情绪化,只是在想当然。 只要真的了解高考招生模式与规则,理性分析这起事件的细节真实,就一定会明白,阳阳未被复旦录取其实一点都不“冤”。说白了,这种结果就是按照相关游戏规则操作的结果,就是符合程序正义。只要有起码的法律常识,也都明白与招生老师签署这种“复旦大学2015年专家组咨询确认书”,根本就没有半点法律效力。更何况,确认书也只是确认“推荐”,而不是录取。而且,阳阳也没有完全按照复旦招生老师要求来填志愿,而是在她母亲强烈建议下,在平行志愿中又填了另一所上海高校,结果被这所学校录取。 更重要的是,尽管阳阳考分与复旦在渝录取最后一位的分数相同,但是,按照规则,相同分数的情况下,若是文科,要比谁的文综分数高,而阳阳文综比另一名考生少了4分。在这种情况下,阳阳被刷下来,原本就是很正常的事。这一切都说明,这起“高考状元与复旦签确认书后未被录取”的事件之所以引起轰动,还是炒作高考状元的结果(尽管只是属于地区状元),还是对复旦这种名校过度崇拜的驱动。这种炒作,这种盲从,恰恰反证现在很多人缺少契约精神,缺少理性思维,缺少对程序正义的敬畏。 其实,类似阳阳这种所谓的“遗憾”,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同样考分没被复旦录取,这实在是无需要放大的遗憾。想当年,在我考大学那会,都是先填志愿后考试,胆小保守的,报个普通高校,结果分数超过清华北大复旦的,还不知道有多少了。即便是现在,同样考分没被录取是遗憾,那些差个1分2分的没被录取,难道就不遗憾了?这种分数过度“精细化”的思维,说到底,还是应试教育的结果,是人在成为“分数的囚徒”,没有走出陈旧的思维误区。 我觉得,比质问复旦更重要的,比同情阳阳更重要的,就是要说清楚这件事本身是否有悖法律精神,是否有违程序正义,是让一个经过高考的学生不再继续做“分数的囚徒”了,是让整个社会尽快走出那种可怕的名校崇拜思维了。其实,只要真的多点专业精神,只要对人生有更为长远的筹划,就一定会明白,错过复旦的委屈遗憾更多还是属于没能实现“面子最大化”,完全就属于“莫须有”。如果只是沉浸在这种委屈情绪中,恐怕被她辜负的,既有录取她的大学,又有自己未来的人生。 |
- 上一篇:资兴市三都中学毕业证样本
- 下一篇:启德教育特聘导师深圳开讲:国际化精英塑造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