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校大全_毕业之家园网移动版

高中家园网 > 大学资讯 >

郴州永兴第一中学毕业证样本(4)

(二)省衡女中(1934—1941)

1934年秋,全国改以地名命校名,省立六中又改为衡阳女子中学。

“七 七”沪沟桥事变后,日寇继续南侵,为了躲避日寇飞机的狂轰滥炸,1938年1月省衡女中又迁至距衡阳百里外的西乡渣江,租用宗祠继续办学。

1940年1月,省衡女中迁至资兴蓼江市郴侯山。由于该处交通不便,又多 瘴气,1941年1月,学校又由资兴迁至便江之滨的永兴县城。

1935年8月起,省衡女中校长就一直由万衡女士担任。这是解放前学校最兴旺发达时期,万衡女士思想进步,暗中掩护过不少地下党员和革命师生。此间,三中女师 思想极为活跃,纷纷组成党的外围组织——“沙原”、 “碧原”、 “长夜行”、“ 囡 水”旬刊社等文艺研究社,发行刊物。学校的三次搬迁,万校长率领师生置艰险于不顾,把学校仪器等全部安全运抵目的地,实在令人钦佩。

省衡女中时期,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比其他学校更为严格。学校要求学生用功读书,积极向上,热心公务,诚实做人,尊敬老师、友爱同学、衣着整齐,内务整洁。学生在校,不仅每期都评定学习成绩和体育成绩,而且要评定操行成绩。操行成绩分品行、思想、能力等项记分,学校考试严格,实行升留级制,两科不及格者留级。省衡女中在学校管理方面最大特点是建立健全“学生自治会”组织,让学生行使职权,自己管理自己。“学生自治会”开办的民众夜校,机构之健全,与正规中学相差无几。

课程设计上,为适应抗战形势的需要,还增设了战时公民、战时劳作、战时看护、抗战歌曲、抗战漫画等,此外,还让学生走出课堂,组织演讲队、话剧团、卫生队、识字班等,宣传民众,增强民众抗战意识,深受工农群众的欢迎。

省衡女中教学质量极高,1936年湖南举行中学会考,省衡女中的教学成绩名列全省第三。省衡女中的女子体育运动曾一度闻名全国。高师第7班学生李森1935年在上海参加全国运动会,取得全国短跑冠军。高师第13班学生资道烂,1937年在武汉举行的华中运动会中获50米和100米两项冠军。

(三)解放前的省立三中(1941—1949)

省衡女中迁至永兴县城后的1941年3月,按第三行政专区的顺序,学校又奉令改名为湖南省立第三中学,成为了男女兼收的普通中学,是当时湖南的十所省立中学之一。省衡女中原设的师范科便独立办学,称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校址在郴县桥口,省衡女中的最后高师四个班,均陆续在三师毕业。

省立三中的校长由省衡女中的万衡女士继任。学校以永兴县政府捐赠的永兴县立小学(原安陵书院)和县立一小(今永兴宾馆旧址)的校舍为校舍,该两所小学便由三中以附小的名义接办,还设有幼稚园。当时的省立三中,是第三行政区的唯一的完全中学,学校在办学条件及师资力量均较雄厚,在管理、校风、学风方面都很有特色。学校设校长一人,下辖训育、教务、事务三个处,还设有校务委员会。学生方面设有自治会组织。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