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勇
日前,有媒体报道,安徽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指出“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以公办学校为主,与城镇户籍学生混合编班,统一管理,实现‘三个一样’(一样就读、一样升学、一样免费)”。这意味着农民工随迁子女能更好地享受零障碍入学,享受与城市孩子一样的待遇。
应该说,“一样就读、一样升学、一样免费”政策是顺民心、合民意的,体现了教育成就每个孩子的应有之义。但好的政策更需要细节的完善与落实,“混合编班”很容易,但混合之后不是天然就能实现城市孩子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共同发展。真正实现“统一管理”,形成共融互促的局面,既是难点也是关键。
多年来,城乡二元体制所带来的城乡教育资源差异,使农村孩子相对于城市孩子在性格气质、心理特征、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学业水平等方面有着明显不同。如果仅仅是与城镇户籍学生混合编班而缺乏细节管理,只是停留于形而上的层面,没有实现真正的融合,可能给城市与农村孩子带来很大程度的不适应,甚至进一步造成“两极分化”。
“外来的农村娃”的自我身份认同,使他们缺少融入新集体的自信,甚至产生一种无名的抵触。特别是留守孩子长期远离父母,自我保护意识强,心理更加敏感与脆弱。面对城市生活,他们可能无所适从;面对城市孩子的异样眼神和冷嘲热讽,他们可能更加自卑;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他们更可能一片茫然;面对一些困难和挫折,他们可能选择逃避。
这个时候,学校和老师需要做的,一方面是认真分析每个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优势与短板,通过个别辅导、特长展示、结对帮扶等活动,树立孩子们的自信心,逐步帮助他们找回新的自我。另一方面,教会城里孩子欣赏别人,善于接纳、认可他人,引导同学之间彼此帮助、尊重。更重要的是,教育者要及时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善于倾听他们的心声,多给他们包容与信任。只有让农民工随迁子女感受到新的城市、学校、班级的温暖,才能融化他们情感的坚冰,进而使之融入到新的环境。
笔者所在的地区同样存在接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问题。为了消除对这部分孩子的偏见,一些中小学经常开展“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一片阳光”“我们一起成长”等主题活动,特意安排农民工随迁子女展示他们的爱好特长,农村孩子的聪慧才艺让城市孩子刮目相看。在教学中,老师们还充分利用学生来自不同地域的特点,让学生讲课本之外的知识,包括传说典故、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使孩子们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加深了解。有的学校在高年级中组织城市家庭和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真情互换”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其实,农村孩子自身的一些差异所带来的起点、信心、学业等方面的差距不是不可消弥的。只要学校和教师用情感去浸润和浇灌,农村的孩子完全可以融入城市的繁华,城乡孩子也完全能够实现真情交融。如果说安徽省通过“混合编班”的形式解决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的门槛问题,那么让农民工随迁子女真正安心读书,还需要学校和老师用更多的真情与智慧去温暖每一个农村孩子。当他们与城市孩子一样笑得开心时,教育才做到了心与心的融合,才实现了最大范围的公平。
(作者系四川省阆中市教育科技局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