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校大全_毕业之家园网移动版

高中家园网 > 大学资讯 >

复旦大学教授:读书到底能不能改变命运?

葛剑雄,复旦大学教授,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

葛剑雄,复旦大学教授,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

本文是葛剑雄教授在汕头大学的演讲整理稿,他在演讲中与师生共同分享新时代读书的方法和意义,以极富个性的视角诠释了“读书改变命运”的主题。原文刊登于《中国教育报》2015年3月2日。

这是我退休后第一次回归讲台。我觉得跟师生关系最密切的还是读书,所以今天我来讲讲读书。

我们应该怎样读书?每个人都不一样。我小时候受到的教育是为政治、为人民、为革命而读。刚开始学外语时老师就教:“马克思说,外语是斗争的重要工具。”我不讲抽象的,我讲具体的。首先要明确读书是为了什么?不同的目的决定了读书的不同方法和途径。

为求知而读:读书

就要学会选择

若为求知,你先要明确所求的领域和程度,然后去找最合适的书,不要看那种包罗万象的书,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书,无论是纸本还是数字化的,数量都远远超出了个人的接受能力,哪怕你有一目千行的本事也不行。

以前用“学富五车”称赞一个人学问好,现在只怕五十车都不够。古代的车是马车、牛车、小板车,书是帛片、竹简的手抄本,所谓“读书破万卷”,一卷书实际上就一百多页。但学问是越分越细的,以前文史哲,数理化,现在光数学一科就分出很多支,所以读书要学会选择。

不仅是类型选择,还要明确自己的程度。初学者不要去啃难题,要循序渐进。如果想在自己专业之外扩大知识面,就不能像读自己的专业一样。要了解某些新技术,可以看一些基本介绍,或者问问做这个领域的朋友,知道基本原理就行。有人说学科发展由繁到简,现在又到了需要博学的时代,这话不对。博学不是漫无边际,而是在全面彻底掌握本专业的基础上根据需要了解其他学科。

现在有人责怪“博士不博”,这是人们对博士培养目标的误解。其实“博士”只是用中国历史上已有的名词来翻译“PHD”,并不意味博士真的要“博”。博士应该专,去看看博士论文做的题目就知道,全世界的博士做的都是很细的题目。

所以碰到媒体或其他人让我推荐书,我一概拒绝,因为读书是非常个性化的,给不了解的人推荐有时候会帮倒忙。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