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岂能沦为岗前培训?(2)
“就是因为她不看书才有更多时间专注在课本上,才能考第一名。” 儿子的话令我震惊。不过,随着年级的不断提升,这个同学的成绩就逐渐落下了。 基础教材低幼化,严重阻碍孩子心智成长 “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就像一把伞?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奶奶生病了,医生说要多晒太阳。可是,天总是阴沉沉的,太阳公公上哪儿去啦?小林连忙给太阳打电话:“太阳公公,太阳公公,您在哪儿呀?奶奶要晒太阳,您快出来吧!”太阳公公说:“小朋友,我在这儿呢。云遮住我了,出不来呀!”小林又给云打电话:“云姑姑,云姑姑,奶奶要晒太阳,您请让一让吧!”“风不吹,我让不开呀!”云姑姑回答…… 我在郑州考察的时候,看到我们的语文书里是这样的文章,真是气不打一处来。我的孩子小的时候,也背诵过这些文章,我还气冲冲地去问他谁让你背的?! 这样的文章没有文化含量和积累的价值,顶多学会几个汉字的书写,我不明白,为什么要背诵并且要默写这些?猴子、兔子、松鼠的尾巴什么样子,难道不是看一下就知道的吗?不能太低估我们孩子的智商。这样的知识储存在脑子里,难道等到看到猴子、兔子、松鼠的时候,还会从背诵课文的记忆中寻找它们尾巴的形状吗? 这样的语文课,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但是积累所得甚少。 南怀瑾先生曾说,过去我们读的书一辈子有用。而现在,小学一年级读过的作品,二年级就会忘了。 美国中小学教材中,集纳的都是经典文学作品,在有限的时间里,将一流作家的作品呈现给学生,这是美国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底线”。读过名著的孩子,其鉴别能力和心智发育程度是不同的。 我曾经去比较过法国中学生会考、美国SAT与中国学生高考作文题目的差异。法国和美国的考试作文题目,相信绝大多数中国学生都不见得理解其蕴含的意思,更不要说写篇文章了。 这其中的差距在于,我们的教育没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心智,反而成了阻碍的力量。教材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太低幼化了。 我们学习西方,在大学教育中也实行通识教育,美国学生阅读更侧重读原著典籍,例如理想国、柏拉图对话集等,而我国学生更多阅读的是“概论”,或者名著的选段。《论语》全集不过1万6千字,《道德经》不过5000字,别说学生,我们的语文教师有多少全文读过这些名著呢?”其实,阅读名著也有“讲究”,应该阅读完整著作,才能体现出文学的体系性,单凭阅读几则选段,作用很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