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校大全_毕业之家园网移动版

高中家园网 > 大学资讯 >

中国艺术教育的“霾”伏圈(7)

  事实上,在川美副院长焦兴涛看来,解决开篇提及“困难”的关键即如何既达到国家对“大学”的基本性要求,又符合“艺术学”的独特性需求,但这是一项需持续思索的课题,其采取的可能应对之策是:探索以特色来创一流的方式。“因为一流就意味着特点和特色,甚至某种独立性。”如其教学中坚持的特色工作室,及令很多年轻老师觉得不可思议的青年教授计划:今年,一名央美毕业后在景德镇陶院工作两年的博士被引进川美,直接被评为教授。“要做非常之举,这也是川美必须要做的事情。”

  实际上,教育模式随着社会和艺术形态、国家战略的变化而变化是一种必然,中国很多艺术院校专业的设置与变迁和国家形态发展关系很大。但今天,全球化境遇中的教育已非一个国家的自身问题,过去工业革命留下的学科概念已不能完成今天对社会的问题解决以及社会和经济的创造力。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王赞对前景甚为乐观,他认为艺术院校应充分自信:随着大众化教育的普及,艺术成为全民参与的文化嘉年华,在国家办学的基础上,学校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保障得到全面提升;社会对艺术人才的认同感前所未有,如今报考艺术院校的人数一直保持在一个高位,艺术成为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广泛认同;艺术人才的出路已经走上更广泛的领域、更宽泛的大艺术概念。

  据其透露,国美正在考虑探索美术学学科下二级学科的建构,“当然这项工作期待明年有所推进。

(雅昌艺术网专稿文中静态图片由中国美术学院提供,且部分文字源自第二届中国艺术教育论坛速记稿,因时间之故未由与会者审核)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