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坚强”:折射出我国教育改革之殇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提起学区房,这大概是不少家长心中爱恨交织的一个话题。爱它,是因为买了它,就可以让孩子理直气壮地去上心目中的好学校,而且顺带减少了花在路上的时间成本。恨它,是因为和周边同类品质甚至品质更高的房源相比,学区房的价格总是要高出一大截,家长为此要多掏一大笔钱。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陷入“囧途”,各地商品房价格持续走低。但与房价“大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地方的学区房市场一枝独秀,逆势上涨,再现学区“房坚强”。 笔者以为,“房坚强”之所以能独占鳌头是因为严格落实着划片就近入学政策。国家为均衡教育资源分配,避免学生“扎堆儿”,责令各学校严格按学籍、户籍就近接收学生入学,此举一出也把“择校”逼到死角。但部分家长为让孩子走入“名校”,费尽心机钻政策“空子”,购买学区房成了其择校的“最后通道”。正所谓“前门拒虎,后门来狼”,政府出台政策原本寄望改变“拼爹”的教育资源不公,谁料愿望不但未实现反倒开启了“拼房”的“小时代”,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问题依旧“搁浅”。 “房坚强”可谓当今教育环境下诞生的“怪胎”,不仅暴露出家长们“望子成龙”的迫切甚至丧失理智的畸形心理,同时也折射出我国教育改革之殇。为此,相关部门在继续推进教育改革的同时也应放宽视野,综合协调多个部门,防止政策被念歪,坚守教育这片“净土”,防其沾染“铜臭味”。 完善相关政策,严堵政策之“空”。就近入学政策具有很强的实效性与创新性,有利于逐步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初衷虽好,但在执行过程中却让房地产业钻了大空子,竟成其“捞金场”。可见,此次政策的制定存在诸多漏洞,继续进一步完善。如为消除“房坚强”,政府应就“买房落户”的行径说“不”,在政策中明确指出此种投机取巧的入学手段毫无法律效力,并责令学校拒收此类学生入学。 加大资金投入,缩小学校之“距”。部门家长为何挥重金购置毫无使用价值的学区房?不难发现,其抢购的大部分是名校附近的学区房。家长们为了让孩子接受最优教育,学到更多知识,义无反顾的选择了这些师资力量雄厚、硬件设施完备的“名校”,正是学校间的差距才造就了学区房市场,为“房坚强”的滋生提供温床。为此,政府应加大教育领域的资金投入,分散优秀师资队伍,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地区均衡分配教育资源,真正缩小“牛校”和普通学校之间的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