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为何学生成为“学生工人”?
北京青年报记者近日走进珠三角,试图通过这里洞察到中国制造业的真实生存状况,记录下中国制造业的突围之路,探寻到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第三篇解读生产线上的特殊群体“学生工”。 底特律破产带给世界的震惊是巨大的,国内有关专家对底特律破产也进行过深入的分析和透彻解读,普遍认为产业单一是造成底特律破产的主要原因。相对于底特律,中国很多地方,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现状更令人堪忧。相比之下,底特律的工业制造水平怎么说也是处于世界的领先水平,智能化和机械化超过珠三角地区,但是也无非逃脱破产的厄运。 经济新常态带给世界的必将是一场新的经济革命,对于工业制造业而言,更是一场革命中的革命。首先是对产品的革命,要从生产低端产品向生产高端产品发展,其次是对劳动力的革命,要将传统的依靠人工的劳动力转向现代的依靠科技的劳动力。就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民工荒”似乎已经成为了当前制造业面临的普遍难题。 一方面是劳动者对于报酬和工作环境的要求普遍有所提升,另一方面是企业出于对利润的追求,导致对成本的压缩。这两个因素,构成了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用工荒”的基本框架。然而,依靠在校学生这一群体,让广大企业似乎看到了光明,破解了制约企业发展颈瓶,可以有效解决“用工荒”这一难题,至少可以解企业燃眉之急。但在我看来,拿学生开刀破解“用工荒”难题,不仅无济于事,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从长远来看,也容易导致企业增大对学生这一劳动力群体的依赖,为后续创新转型发展带来更多更大的阻碍,得不偿失。 为何企业使用在校学生成为当前的普遍现象?透过报道,不难总结出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企业谋求劳动力,向学校支付人均1万元的劳动力报酬,把学校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二是社会对学生的评价也倾向于有更多的工作经验,为学校向企业输送在校学生增添了动力。三是学生对生产实践的渴望,以及对劳动报酬的给予的期望,让许多学生也愿意到企业参与实践。 如果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来输送、使用和支付报酬,无可厚非,然而这一系列的背后却是不正常的、扭曲的利益产业链。学生一进校就被安排到企业参与实践,却同工不同酬,最为重要的是,企业根本没有把学生当成帮助学校培养人才,而是仅仅当成廉价的劳动力。最终企业受益、学校受益,学生这个最重要的主体在受益上却微乎其微。 |
- 上一篇:衢州滨江高级中学毕业证样本
- 下一篇:艺术本科资格线划定 美术185分、音乐18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