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校大全_毕业之家园网移动版

高中家园网 > 大学资讯 >

安庆第一中学毕业证样本(9)

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徐中舒

徐中舒(1898.10—1991.1) 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安徽怀宁县(今属安庆市)人。1914年考入不收学费的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因入学考试成绩突出,直接插入三年级就读。在“一师”学习的三年中,国文教师胡远浚给了他极深的影响,使他对桐城派古文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奠定了一生的学业基础。1916年他从一师毕业后即任教于一师附小。1925年北京清华学校创办国学研究院,他毅然报考,成为首届三十八名新生中的一名,师从当时中国第一流学者王国维、梁启超等。1926年,他从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毕业后,先后执教于合肥第六中学、上海立达学园、复旦大学和暨南大学。1929年受聘到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任编辑,两年后改聘为研究员。在史语所工作期间,他曾兼任北大历史系教授。1937年任教川大历史系,直至去世。1956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教授,并先后兼任过西南博物院院长、四川省博物馆馆长、四川省文管会副主任等职,多次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还先后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顾问等职。他先后培养出古文字学和古代史硕士研究生十四名,博士生六名。他撰写出四十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并主持编写《殷周金文集录》、《甲骨文字典》、《汉语古文字字形表》等一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1979年任国家大型科研项目《汉语大字典》主编。他论著逾百种,数百万言,主要学术观点反映在《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先秦史研究》和《论巴蜀文化》等书中。老友周谷城先生赞“先生学问,博大精深,著作创造,精密绝伦。讲学授徒,七十年整。影响所及,遐迩咸钦。”

吴杭生

吴杭生(1932.2——2003.12.4) 超导理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安徽桐城人。1950年该校高中毕业。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1956年北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同年留北京大学任教。1976年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工作。现任系学位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固体理论研究,在固体物理界享有较高声誉。先后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过六十余篇论文,其中《超导临界温度理论》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中国科学院1978年重大科技成果奖和全国自然科学三等奖。现正从事“高TC氧化物超导体的超导机制”的重要课题研究。198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汤中立

汤中立(1934.10—— ) 矿产勘查专家,矿床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安庆人。1952年毕业于该校高中。1956年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后赴地矿部甘肃省地矿局祁连山地质队工作,历任工程师、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职,先后受聘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西安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高校兼职教授和教授,荣获甘肃省先进科技工作者、优秀专家、全国地矿系统劳动模范,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矿产勘查工作,是中国镍都——金昌市的开拓者之一,其主要贡献是发现了金川镍矿,并提交第一矿区大型勘探基地,还以新的观点和推断发现了第二矿区深部隐伏富矿体,使金川一跃为世界第二大铜镍矿。作为甘肃省黄金产业的开拓者之一,他主持制定了以找黄金为主的勘查规划,为使甘肃成为我国重要的产金省作出了贡献。他也是我国“镁铁岩、超镁岩及岩浆硫化物矿床”的主要研究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撰有论文、专著100多万字,译著数十万字。其代表性论著有《中国主要镍矿类型及其与古板块构造的关系》、《中国主要镍矿类型及其与古板块构造的关系》、《中国硫化镍矿床类型及其成矿模式》,专著有《中国镍矿床》等。宋家树,(1932—— )金属物理学家。籍贯安徽舒城。1948年毕业于我校高中,1954年毕业于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1958年该校研究生毕业。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委员。50年代从事高温合金及金属强度研究,取得不少成果。之后,在特种核材料应用研究这一科技领域中进行了长期的开创性的研究,有不少创造发明。曾参加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关键部件技术的攻关,为发展我国核技术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此曾获多项国家级奖励。从事新材料及能源领域发展战略和军备控制方面的研究。曾应聘参加国家高技术计划,科技攻关及新材料应用研究计划的编制工作。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