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孩子正确面对输,比让孩子赢更重要!(2)
没拿到三好学生,哭得撕心裂肺;面试的小学没要孩子,孩子一路上闷闷不乐;小伙伴们聚在一起玩游戏,孩子一输就耍赖、打人… ”怪孩子自己吗? 很多家长只求孩子赢,牢记那句“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不遗余力地对孩子进行智力投资:800万的天价学区房、妈妈放弃工作娱乐一心陪读等…… 在他们眼中,孩子是自己的私有物品和炫耀资本,“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孩子输不起,家长更输不起! 著名学者刘震云在书中就写过:生活本没有输赢,但如果你一旦有了胜负心,那就便是输家。 赢未必可喜,输未必可悲,胜负并不重要,跌倒了站起来的姿态才最重要。 3 输了成绩,不代表输了人生 心理学界有过一个著名的观察实验——“十一名现象”,意思是成人后有成就的人,并不是班上的前十名,而是第十一名到二十名。 霍金在学生时代,成绩从未进过班级前10名。他作业不整洁,学习能力也很差,悟性不高,曾经遭到周围老师和同学的集体嘲笑,甚至有同学当着他面叫嚣,说霍金这一辈子注定就是个平庸之辈。 霍金并没有因为这些讽刺和打击而气馁,只是专心投入到自己爱好的科学研究上。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霍金成为当今世界宗师级的物理学家,其历史地位和牛顿、爱因斯坦、特斯拉等人是平起平坐的! 如果霍金当年是输不起的孩子,当今世界科学界将会蒙受何等损失? 鲁迅先生当年就曾经对来访的文化青年们说过: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为一点小障碍而不愿意走路呢? 成绩主要说明学习起点的新状况,而不是提供终结性的结论。输了成绩,并不代表输了人生。不怕输的孩子,才有机会赢。 4 小时候输不起,长大后赢不了! 现实生活中,有的父母会把孩子的“输不起”,归结为一种争强好胜的心理。 其实,从儿童心理学角度来说,孩子“输不起”是一种正常现象,适度的争强好胜能激励孩子追求卓越,一旦过度则是有害无益。 还记得曾经轰动一时的香港教育局局长蔡若莲的儿子潘匡仁跳楼事件么? 潘匡仁从小就出类拔萃,多才多艺,文武双全,中学就读香港名校,在海外留学,毕业回港工作。如此看似“含着金钥匙开挂”的他,却在一次单车比赛中,因受伤没获得好名次,患了抑郁症,最终选择跳楼结束生命。 本该绽放青春的生命,竟然因为一次单车比赛而中途夭折,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想赢,是成功者的特质;而输不起,则是失败者的通病。 从小输不起的孩子,长大后无法适应错综复杂的社会而变得苦不堪言,教会孩子学会输,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 |
- 上一篇: “只能爸爸来护学” 家园合作的“度”到底是什么
- 下一篇:太公镇中学毕业证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