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校大全_毕业之家园网移动版

高中家园网 > 大学资讯 >

打通产学研“梗阻”需多方联手

我国去年共受理发明专利92.8万件,申请量连续4年居世界第一。但存在转化率低、周期长的严峻现实,尤其是在高校,大量成果在实验室“沉睡”,教师对产业化积极性不高。有人提出能否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打通转化“中梗阻”,创造一批身价千万的教授、研究员?在笔者看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非常必要的,但应当避免落入“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思维陷阱。

众所周知,我国已经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实现现代化是大势所趋。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在两端:一是位于创新源头的高校和科研单位提高创新能力,源源不断地产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一是企业重视运用科技成果创新生产方式,提升生产能力和水平。因此,在创新驱动发展的科技技术产业链条中,高校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我国有效发明专利量排名前50的高校拥有发明专利81844项,但高校专利转化率普遍低于5%,明显低于欧美国家高校。这种状况使我国高校科技成果在统计学意义上非常好看,但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毫无疑问,必须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走向企业生产的通道,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唯其如此,创新驱动发展才有可能实现。

解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梗阻”问题,应当加强综合治理,动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各利益相关方,积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两端的“联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涉及教师、高校、企业和政府等自然人和法人,各方参与“联姻”的动力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应当转变观念,树立服务生产与服务科学同等重要的观念,既要格物致知,又要经世致用。对科技成果,既要重视其科学价值,又要重视其社会经济价值。高校科研要重两头,既要追求科技论文和专著的发表与出版,又要追求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顶天”与“落地”缺一不可。尤其是那些瞄准“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不但要在发现和发展知识方面做出一流成就,而且要在促进企业生产技术转型升级,推动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方面发挥动力源的作用。高校要有专门机构、专门人员负责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要帮助教师采取出售、转让、入股、合作等多种方式与企业合作,将教师与企业联系起来,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府可以发挥桥梁和润滑剂的作用,为教师、高校与企业“联姻”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不但可以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多税收、用地、管理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而且还可以为科技产业开发、企业技术转型升级等提供更可靠的条件保障,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吸纳高校科技成果的积极性。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