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该怎样办精英高等教育?
今天,在高等教育扩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当下,中国的精英教育该如何进行?世界一流大学又该如何创建? 精英教育VS教育大众化矛盾吗? 精英高等教育阶段不排除有部分大众高等教育的成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也包含有精英高等教育的部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创始人马丁·特罗在《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一文中指出:“大众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一定要破坏精英高等教育机构及其组成部分,或者是一定要其转变成大众型高等教育机构。精英高等教育确实仍在发挥着大众高等教育所不能发挥的作用,其中的一些功用是教育和训练经过严格选拔的学生,以使他们适应高标准和高度创造性的脑力工作。” 马丁·特罗认为,在精英、大众、普及这三种高等教育系统中,典型的学校模式在规模和特点上也存在不同。精英高等教育机构一般是二至三千寄宿生小社会。如果规模超过了三千学生,它们将被分成几个分校/院,这些分校/院就像牛津和剑桥大学的学院一样,规模相对较小。大众高等教育的标志是综合性学校,它们不是小社会,而是由三四万学生和教师组成的寄宿和走读相结合的“大学城”。而普及型高等教育的规模不受限制,把人们聚集起来只是为了教学,其中大多数学生很少或从来不去主校园,他们几乎没有共同之处,不构成任何意义上的有密切联系的小社会,没有共同的标准、价值观和身份。 “走高等教育大众化道路不应寄希望于重点大学的大量扩招” 在美国,前一、二十名一流大学多为私立大学,重要原因之一是私立大学规模较小。如哈佛大学大学生与研究生最多共17000多人,其中研究生多于大学生。斯坦福大学学生13000多人,大学生与研究生各占一半。麻省理工学院多年来保持8000人左右,本科生与研究生也是各一半。但州立大学一般人数很多,学生数往往在3万人以上。近年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公布的美国最佳大学排行榜,一流的州立大学还是排在一流的私立大学之后,这是因为前者学生人数过多而导致某些评比指标下降。英国的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学生数都是1万多人,最多也就2万余人,都不是以规模大而出名。由此可见,要办成世界一流大学,学校规模必须控制在一定的人数范围之内,决非越多越好。 在高等教育扩招的背景下,社会大众最希望扩招的是名牌大学。高考(精品课)的竞争、受高等教育机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社会地位的竞争。社会是分层的,社会职业也是分层的,当多数或所有适龄青年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时候,社会便可能从重学历变为重学校历了。这是水涨船高的结果,也是学历社会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当大家都能进重点大学读书时,也就无所谓重点大学了。物以稀为贵,名牌大学永远是一种社会稀缺资源。即使顶尖大学培养的人才有所增加,但终究有限。因此,走高等教育大众化道路不应寄希望于重点大学的大量扩招,而应不拘一格举办社区学院和其他高等教育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