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邑县安仁中学毕业证样本(2)
如今,校园里浸润着百年书卷气,当年40幢建筑还保留了30余幢,整个学校格局未变。宏伟大门、千人礼堂均为中西交融的风格,而有着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安仁中学落成纪念塔,早已成为古镇的标志性建筑。目前,塔楼大钟已不知去向,但塔内纪念碑却详记着过去的历史。上世纪60年代,曾有人想毁掉这座塔,学校员工极力看护,塔才得以保留下来。完好的上世纪初建筑群落,使这里迅速成为影视拍摄热土,《朱德》、《一只绣花鞋》、《格达活佛》、《挺进大西南》等都选择了在此拍摄。
在冯校长的带领下,记者在一间饱经沧桑的老屋内,见到了当年从德国买回的钢琴,60多年过后,大部分琴键虽已失声,但黝黑的光泽仍散发着“摩登气息”。冯校长回忆说,当年学校专门购回两辆卡车,用于周末接送老师和学生,这也是大邑县第一批卡车。此外,安仁中学也是大邑最早使用电灯的学校。
安仁中学建成后,1945年春天,首次招生361人,1949年,在校生多达700余人。这里逐渐成为大邑乃至川西地区培养人才的摇篮。
优秀教师带来开明风气上世纪四十年代,安仁中学就在四川甚至全国聘请优秀教师。陈本义介绍说,学校董事会通过刘文辉关系,将当时四川知名的成都建国中学校长高树元挖过来出任第一任校长。化学教师解子宜,国文教师文百川、万博哉,数学教师苏哓昌、张国华等教育界精英均云集安仁。吸引优秀教师来安仁,董事会的另一个砝码是:学校所给薪水为当时市价的1.5倍。教师待遇丰厚,伙食由学校供给,周末有汽车接送。当时,安仁中学有24个班,36名教师。教员工资足养四口之家,并可聘请保姆。
学校条件较好,收费也高,一学期学杂费为10块银元。学校招公费生和免费生,免费生免除学杂费用,而公费生不仅不交钱,还要领取生活费,每年公费生和免费生有60至70人,相当于学生总数的10%左右。
陈本义介绍说,由于教师多为进步人士,还带来了民主、开明的风气,鲁迅、茅盾、巴金等人的作品,都能进入学校图书室。
岁月无痕。如今,已走过花甲之年的安仁中学依然保持着当年的风貌,百年文脉都浓缩在了学校的一砖一瓦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