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还是变相“掐尖” 清华北大推出先修课
每周一的晚自习,湖南师大附中高二年级的孙刘理,都会和其他40多位同学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学习大学物理力学课程。孙刘理参加的是2014年由中国教育学会发起、全国64所高中开始试水的中国大学先修课(CAP),湖南师大附中和长郡中学位列其中。据悉,此举旨在让学有余力的高中生及早接触大学课程,提高学习和研究能力,而这也是对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
近日,清华大学透露,今年内将在MOOC平台陆续推出六门先修课,将与招生环节衔接。议论随之而起——这是否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这种各自为政的先修课,是不是一种变相的“掐尖”?
难以开展:先修课湖南“遇冷”
先修课在我国尚在“襁褓”中,但在欧美早已实行。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于世洁近日出席某教育高峰论坛谈到先修课时表示:“大学和中学教育之间需要加强衔接,高校也需要用另外的考核体系来加强区分度。”
学有余力的中学生可先修大学课程,这听上去很“高大上”的事情在湖南中学里进行得并不顺利。记者采访两所试点中学得知,时间过去一年多了,长郡中学依然没有开课。长郡中学一校领导直接表示:“加重学生负担,没有开课。”湖南师大附中2013年就参与了北京大学先修课程,因为各种原因越来越消极。
据介绍,最早起步的北大先修课处于摸索阶段,没有统一教材,北大也没有对老师进行系统培训,导致“很难开展下去”。北大曾表示先修课达到A等的学生录取时不占所在中学的北大录取名额。湖南师大附中也组织了学生参加北大先修课程的考试,但最终达到A等的学生还是要参加自主招生考试,最后还要参加高考。在学生看来,一连考三道,还不如直接参与自主招生。这样的情况下,先修课渐失吸引力。
现实原因:“只画个饼是没有用的”
此次,清华大学计划推出6门大学先修课引发关注的重点在于,先修课有了“跳板”作用:清华大学表示,在自主招生中考核特别优秀的,经过专家组考查后有望直接在自主招生中获得优惠认定;考核优秀的,可以跳过某些环节参加自主招生。
湖南师大附中教务处副主任蔡任湘说:“现在的学生学业负担很重,现实情况摆在那,画个饼是没有用的。”
目前,湖南师大附中一共开设了四门大学先修课,分别是微积分、物理力学、学术英语和文学写作。学生报名后,参加测验,排名靠前的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参与课程学习,且每位同学只能选择一门课程。这四门课不占用上课时间,每周各一节,在晚自习时间开展。学生如果发现自己不感兴趣或者跟不上,可以在开课两周内选择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