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分考生”再上考场,成名难靠一时的反叛
10年前的安徽“零分考生”徐孟南昨日参加了他的第二次高考———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分类考试。2008年,徐孟南在高考的每张试卷上违规写下个人信息和自创的“三人行教育”,想通过获得零分来吸引公众对其教育看法的关注。10年过去,高考之后的徐孟南经历了打工、结婚、生娃、离婚、再高考。但他觉得这些日子值得记忆的不多。在他看来,10年前,自己把高考当做宣传“三人行教育”看法的一个平台,而现在自己需要通过高考上大学。
10多年前,包括徐孟南在内的好几位高中生,如2006年河南考生蒋多多,2007年考生陈圣章,通过零分来表达他们对高考及应试教育的不满。徐孟南承认,他当时是受到韩寒写的《通稿2003》的“启发”。在这本书中,韩寒批评中国教育“全面发展等于全面平庸”,不仅如此,韩寒还以行动来对抗他眼中抹杀个性的应试教育;而他的退学与成名,当年也吸引了一批“效仿者”。巧的是,韩寒最近发表了《我所理解的教育》一文,强调他走的路并不适合所有人,学校和高考还是“最公平和最有效率的”,只是“学习读书未必在学校”。
徐孟南说,自己和曾经的几个高考零分考生都联系过,“他们也觉得这么做没意思”,同时,对于外界“浪子回头”的评价,他内心也并不认同。对于他来说,重新高考上大学,只是听从内心召唤,想做这件事,过去的经历,“路没有白走”。高中三年苦读,只为得零分,“一朝成名天下知”;十年打工路,只是换来淡淡一句“路没白走”。作为走上高考、读书、工作这条“寻常路”的笔者,简直不忍心说他“性格不成熟”,或者“成名观畸形”。他让我想起麦当劳的那句广告词,I’m loving it,我就喜欢———典型的90后心态,活得自我。假如他们自己都不觉得10年的光阴代价太大,旁人又有什么好说的?
但有一点我很同意他,就是对于高考和学校,不必一杆子打死。如果不借助体制的力量,也能学习、学好,那么自学、在家上学、上私塾未尝不可。学习方式可以多元,但是教育和学习效果如何,评估标准应该一致。基本的科学知识,过硬的文字表达能力,如果要求再高点,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这些都是现代社会里谋得一份体面职业的基本要求。如果你都应付得来,不上大学也可以。这就好比如果你想当一名赛车手,首先得学车;现在也可以不必上驾校,但是驾考还是需要的。不要一方面挑战驾考制度,另一方面车也没学好。别说像韩寒那样当赛车手还当得有模有样,你别撞人就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