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是教育的重要使命(2)
搭台请进,家乡文化入人心
记者:我们在参观中,印象很深刻的是,孩子们对“非遗”非常热爱,一些表演甚至给我们带来了震撼。你们是如何让“非遗”深度渗透,融入学生血液,而不是流于表面和形式的?
彭红:我们从一开始,便要求“非遗”进校园做到三个“融入”,即融入办学思想、融入校园文化、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只有做到这三个融入,“非遗”传承才不会成为一种形式,而是实实在在地流淌在了学校的血液里。
具体来说,开展“非遗”进校园,我们的总体思路是采取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式。从2013年开始,我们要求全市所有中心小学以上学校都要积极参加,将地方舞蹈融入体育教学和大课间活动,将地方歌曲融入音乐教学和艺术活动,让每个学生都会跳张家界的舞,都会唱张家界的歌。
比如,我们组织选编和出版了适合全市中小学生演唱的歌曲集《绿色的歌谣》,收录了20首桑植民歌、44首经典中外歌曲、44首校园歌曲,这些歌曲集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和传承性为一体,贯穿了品德、艺术、情感、精神、历史等多个层面的内容。
为了使“非遗”传承工作更有质量、更有成效,我们还在全市重点建设了15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校。特别是我们以张家界旅游学校为重点,让“非遗”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拓展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广度和深度。
张家界阳戏是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地方戏曲,曾一度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为了让阳戏这样古老的本民族文化遗产能够传承下来,我们特别在张家界旅游学校招录了一个阳戏班,专门培养阳戏传承人。同时,根据专业特点,我们开设了土家族舞蹈、土家族剪纸等特色课程,形成了专业技能与文化素养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张家界旅游学校还组建了阳戏表演队、土家民歌合唱团、土家民族舞蹈社团等多个社团,利用每天课外活动时间,对社团学员进行培训,培养了一批素质较高的土家文化传承能手。
此外,我们还搭建丰富的“非遗”教育传承活动载体。比如,我们和文化旅游企业合作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校外基地。我们的传承队伍也会走进社区、走进乡镇开展民族文化展演活动,构成了一个由学校到景区、到社区、到乡镇的传承推广网络。
在这种氛围、模式的感染与引导下,孩子们学会了唱桑植民歌,学会了跳土家茅古斯舞、土家摆手舞,甚至还会唱张家界阳戏、地方曲艺,他们感受到了家乡文化的底蕴,感受到了国粹的艺术魅力,不知不觉,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一颗颗家国情怀的种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