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职业教育探讨:如何打通职业教育“最后一公里”?(3)
作为职业学校,我们就是要培养这样的“大国工匠”。首先要有合理的专业设置,要根据社会需求,避免重复设置,开设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社会欢迎的专业。
其次,要培养“大国工匠”,需要老师是“巨匠”。目前职业院校都要求老师是双师型人才,即同时具备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书,既要求有教育素养,同时要求具有相关专业行业的工作经验和能力。像我们学校还积极从企业邀请专家过来任教,本校教师也有大量机会到企业实践学习,我们先要努力培养一流的教师,才有机会培养一流的“工匠”。
此外,要加强校企合作,探索双元制培养,保证学生实现专业和岗位的无缝对接。毕业生职业稳定,待遇好,是培养“大国工匠”的基础保障。
伊俊宏: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在“大国工匠”培养方面需要做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毕业生想要被企业接纳,企业最希望看到的是其具有良好职业习惯和职业素养精神,对企业管理不陌生,能够尽快进入职业人角色。所以中职学校应该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基本完成学生到员工的转变。
◎谈展望
校企合作打通“最后一公里”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外,越来越多人在高中、大学毕业或者参加工作后,参加一些社会化技能培训。作为教育机构,如何为这部分人群提供贴合行业需求的培训,打通就业的“最后一公里”?
金雨:要想打通就业的“最后一公里”,职业教育就得办成高质量的就业教育。而要做到这些,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始终以就业为导向。不再简单地抓就业率,而是从技术、职业素养训练上下手,提升就业质量,让学生毕业即能上岗。
其次,要坚持产品化课程体系建设。不少学生浪费了大量时间在学习一些不是很实用的东西,很多专业应届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课程体系相对落后。我们不能再把教育放在简单的学科课程组合上,而要根据企业技术需求来设置课程结构,即逆向化课程体系设计。最终还需要依据企业需求及时更新升级课程产品,快速迭代才能有效打通就业的“最后一公里”。
近些年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你认为未来还有哪些发展趋势?我们的教育如何适应未来技能人才的培养?
金雨:知识经济兴起将更加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国际知名职业培训中心展开合作都将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技术交融与相互进步将为我们成为人才资源强国提供支撑。
要适应未来技能人才的培养,教材的创新升级和师资的培养超越尤为重要。对此我们的做法是将通过课程和师资输出,启动IT职业人才培养的桥梁计划,与中职和高职院校及用人单位建立无缝的对接,开展校企合作、专业共建及2.5+0.5实习实训模式,解决职业教育“最后一公里”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