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成创业生力军 制度壁垒亟待改革
数量日益庞大的海归正在成为这一轮创业大潮的重要生力军。
截止2014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数为351.84万人,留学回国人数超过一半,达180.96万人,仅2014年一年就有36.48万人海归,相当于2001年的三十多倍,留学回国人员工作越来越受到中国的重视,也成为中国人才工作的的着力点。
李克强总理在去年透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于今年写入十三五规划中,有望完善“如何鼓励创新、创业”的法律环境和制度。根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以来,以国务院名义发布的410份文件中,与促进创新创业相关的多达50份。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耀辉希望国家政策的出行与中国经济形势的大好发展能吸引到海归人员参与进创业大潮中:“海归拥有国际的人脉、国际的网络、国际的资本、国际的视野,创业资源丰富,是中国新时期引进外资的一种新方式。发动海归纽带和桥梁的作用,将为中国未来的创新带来很大推动。”
根据8月16日CCG与智联卓聘联合发布的“2015年中国海归就业与创业报告”来看,海归的就业形势整体比较乐观,有经验的海归最值钱,但仍有80%的海归认为现有薪资水平低于预期。海归创业领域主要集中在新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性领域。在创业阶段,海归创业者最需要获得关于市场开拓、金融服务、创业场所提供等方面的帮助。
海归创业者更希望政府能够解决科研资金申请过程限制较多、加大科研资金支持力度、政策落实等问题,约41.7%的人则表示国家的政策很好,在执行过程中需要贯彻落实。在英国留学八年、回国后做过公务员、待过银行的江浩平如今在广西创办治愈性减压酒店,他说:“虽然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鼓励银行向小微企业贷款,但是实际上我们创业融资并不轻松。”智联集团首席执行官郭盛指出,海归仍然需要时间来适应国内就业和创业的环境,这需要充分借助社会力量积极开展文化、交流等活动,帮助海归人员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
为推动海归创业创新,“老海归”——信中利资本集团董事长汪潮涌建议,政府应打破海归人才创业和工作的制度壁垒与障碍。政府可以对“海归”人才分类界定,对拥有海外国籍的人才、在国外拥有长期居留权的人才以及有“海归”关系的人才,分别制定相应的政策,让更多的海归低门槛进入公共领域和政府工作。特别是科研经费体制、报销体制对海归进入大学科研机构、国家型机构工作造成困扰,这些方面亟待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