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教育发展成就综述:投入最多 改善最显著
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幼儿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比例大幅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实现免费上学;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全部免除学费并补助生活费……
自2002年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资助政策和民族地区的特殊资助措施,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各民族学生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学生深刻感受到了“同在蓝天下、共沐春风里”的教育温暖。
“软”“硬”兼施:提升民族地区教育质量
“最安全的地方是学校、最漂亮的建筑是校舍、最美丽的环境是校园。”无论走到祖国哪里,学校越来越成为民族地区一道亮丽风景线。
发展民族教育,直接关系着民族地区的未来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要重视和加强民族教育发展,资源配置要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
民族教育已经迎来投入最多、建设规模最大、民族地区办学条件改善最显著的时期:中央和地方政府先后投入4000多亿元,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薄弱学校改造等系列重大工程项目,建成了一批教学、生活、活动和卫生设施配套齐全、办学条件基本达标的寄宿制学校和双语幼儿园,教育信息化覆盖了边远民族地区乡村,优质教育资源初步实现了共建共享……
办学条件的改善,是民族地区发展教育的基础“硬件”;而教师素质的提升,是民族教育提升质量的核心“软件”。
近年来,通过实施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教育、“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等项目,广大民族地区迎来了17.7万名有志投身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通过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新课程网络培训项目”“援助西藏教师培训计划”“援助新疆教师培训计划”“援助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等培训项目,民族地区140万人次的教师获得了有效素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