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必要对中国教育妄自菲薄
英国的一个学校请了几位中国老师,让他们的熊孩子们也领教一下中国式教育,结果中国老师和英国学生都领教了:想过相互水土不服,但没想过那么不服,以至于师生两边都有被逼疯了的感觉。尤其当怀着文化优越感的英国广播公司(BBC)采制播放了课堂内外的纪录片,一场热闹的争论就此开始了。
看了英国主流媒体的报道,总体认为中式教育有可取之处,但英式教育还不是太糟,用不上那么慌乱。其实,对中国教育的讨论在英国以及美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尤其去年早些时候英国教育部政务次官伊丽莎白·特拉斯访问上海考察当地学校后,对中式教育就表现出十分欣赏,她甚至在主流媒体上撰文,认为英国数学老师必须向中国学习,以结束“15年停滞不前的状态”。接受BBC采访时,特拉斯以艳羡的语气说:“上海的学生比英国学生的水平高出三年……中国好的方法英国应该学习。”但是,BBC这次纪录片的立场对中国式教学法该不该学还是另当别论的。
经济停滞不前引发欧洲人反思,教育有弊端要改革,这是朝野一致的呼声,如何改、怎么改就莫衷一是了。就像美国“虎妈”带出了牛孩,欧洲人也越发注意到中国式教育的厉害。就像关注中国经济奇迹一样,中国教育也大受关注。于是才有了西方官员和教师来中国的考察,以及中国老师去伦敦、巴黎以及其他大城市的授课。这次被BBC曝光的“试教”似乎是不成功的,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了呢?
特拉斯的观点基本可以反映欧美国家对中国式教育真心欣赏的部分:对知识的传输畅通高效;数学等科目教育水平高;学生掌握知识量大,同龄中国孩子部分科目考试成绩突出。特拉斯的观点英国舆论大体是接受的,也认为英国学校需要借鉴。但他们七嘴八舌地还说了很多,向特拉斯叫板,这似乎恰恰印证了中国老师的印象:英国孩子组织纪律性真是有点差。
这次争论引动中国和英国双方舆论,倒是可由外而观对中西教育优劣进行一次综合比对。除去对中式教育的认可部分,英国舆论认为,在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的英国学校,学生难以接受中国老师突出“权威、纪律、知识和无情竞争”的理念,目标都是学习,但理念方式存在冲突,别说开展教学,连相互沟通都困难了。英国媒体还提到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有关学生主动性、独立性的思考,因为学习知识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运用知识更是教育的目标所在。在《泰晤士》报的采访中,美国俄勒冈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赵勇说,中式教育的确可以有效提高成绩,不过代价是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减弱。
关于中西教育优劣的争议其实是不会得出定论的,这就好比对中西饮食的色香与营养,根本不能争出个高下一样。西方人和中国人肠胃的消化吸收情况真的不一样,况且口味的喜好更有文化加地域再加历史和水土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