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留守儿童“快乐地留守”
近日,一幅“留守儿童哭嚎”的照片触到了人们“最柔软的心跳”:40岁的植大姐要回成都上班,7岁儿子峰峰吵着要一起走,爷爷奶奶在一旁拉都拉不住,峰峰大喊着“你们不能这样对我!”
要面临留守之痛的,绝不是峰峰一人。来自全国妇联2015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达6102.55万。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由于监护缺位、亲情缺失,已经暴露出意外伤害频发、心理素质较差、学习自觉性不强等一系列问题。可以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当前家庭之伤,社会之痛,民族之忧。
值得欣喜的是,国务院日前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再次唤起了人们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与关注。然而,因为诸多复杂的现实原因,《意见》中很多方面要真正落地生根,要从根本上改变“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这一现状,真正减少父母与未成年子女的时空分离,还需假以时日。
笔者以为,在当下要真正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最现实也是最直接的方式是从教育层面主动作为,努力办好每一所乡村学校。可以说,乡村学校既承载着乡村孩子与家庭的梦想,又是乡村的希望所在。发展好乡村教育,办好乡村学校,让每一个无奈留守的乡村孩子能够快乐地留守、自主地成长、幸福地生活,让每一个无奈流动的父母能够安心地外出务工,这不仅对解决当下留守儿童问题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推进精准扶贫,阻断贫困在乡村代际间的传递,具有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笔者所在的四川阆中市,这些年,通过“朴素而幸福的乡村教育”的实践探索,让孩子们的友情、亲情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在老师的细心关爱下得到延续,孩子们变得不再厌学,不愿辍学。阆中的经验给笔者以启示:尽管校园生活不能阻断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但如果重视乡村教育,努力留住乡村学校的乡土气息与乡村味道,就能给留守儿童一份精神的依靠、一种成长的自信、一抹希望的亮光。
留守儿童的问题要想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当然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施以援手,有赖于城市乡村的均衡发展、共同进步,更有赖于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奋力担当。但只要我们着眼长远,立足当下,从局部做起,还峰峰这样的留守儿童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将大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