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规律”是教育必须要做到的
教育好像谁都能评说,谁都懂,政府也把教育放在首位,改革效果也很明显。但今天我想向市长、向各位代表呼吁的是,教育要敬畏规律,要为教育营造生态环境。政府要系统作为,要建设教育改革中的配套机制。
现今的教育投入“目中无人”
举个特别小的例子,但是能典型地反映其中的问题。
比如教师的培训,谁都知道一所好学校,取决于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谁都会说,软件其实比硬件更重要。但是,政府在教育软硬件的投入上,有悬殊。
教育不是没钱,投入的钱挺多,但目中只有物没有人。比如现在提城乡一体化,名校到农村办学。政府给薄弱校投入,但这些钱只能用来搞基建、买设备,唯独不能给老师用,或是拿很小的比例用于老师的培训,然后这个培训又有很多规定,比如不能出国,香港也不能去。每天住宿、吃饭、交通等方面都有细致严格的规定,现在我们都没法带老师们出去培训。
因为政府资金的绩效评价要求,一年前你就要为这个培训做非常细致的、但根本没法实现的预算。比如我们西城的名校长工作室,有十几位校长,一年会给几万块钱,但是你出去坐什么车、和谁去、请谁、住在什么酒店,提前一年就得做好,这个根本没法做。然后第三方专家团队,会按这个预算去评价,如果前面做得不准,那就是问题;如果做了预算因为特殊原因没有按时实现,这也是问题。
优质教师为薄弱校做培训,为何不能有报酬?
去年下半年的时候,对于教师的培训,北京批了一笔钱。当时有个措施,考虑到农村薄弱校的培训层次不够,所以北京就分两批,命名了一些教师培训基地,任务是给这些学校老师培训。给到培训基地的钱,支出可以买设备,可以有学校建设需求,也有个很小的比例是用于指导教师的费用。
一个学期结束了,我们的培训任务也做完了。到最后,钱下来时,规定却变了。比如拿我们学校来讲,只有45万是给到人头。这些钱是怎么给到人头的呢?我们当时代培了将近十位来自郊区的老师,这45万里含这些老师的吃住,含他们的活动经费,这样分配完了,所剩的钱就很少了。
剩下的很少的这一笔钱,可以给指导老师搞活动或买点东西,但当初承诺的是,这些指导老师出色地完成本职任务之外,额外承担这些任务,会给指导费,最后一分都没给。因为钱是打到学校账上的,有额度限制,一分都不能给到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