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做足“内涵”才更有“市场”
重庆考生阳阳今年以671分成绩,成了重庆江津区文科状元。在今年填报志愿期间,经过反复联系和面谈,复旦大学招生组与其签署了一份“复旦大学2015年专家组咨询确认书”,承诺将其作为优秀推荐生择优录取。有招生组老师还告诉她,想被复旦录取,建议除复旦外不要再填报任何学校。可结果阳阳发现自己并未被复旦大学录取,而是被上海另一所大学录走了。
此事一出,立即引发一片舆论哗然,这不能不说又是生源大战惹下的祸。大学抢生源现象越来越像是比六月的骄阳还火热,并且还呈越来越“不怕丑”的态势,这可以说是中国大学的一奇葩现象。争学生网上“对骂”,争校名简称肆意“扭打”,俗不可耐的招生广告漫天飞舞,如今又来一张什么“专家组咨询确认书”等等。总之,中国部分大学越来越不像是心灵的圣地,学术的天堂,倒像是商场、菜市场,真不敢想象如此下去,中国大学之希望何存,未来何在?
中国大学“抢生“之乱象,笔者认为,同大学一味求规模是脱不了干系的。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中央在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为目标下制定了扩招计划,高校招生规模就逐年增长。 2001年,教育部出台新政策,允许25周岁以上公民参加高考,彻底放开高校招生的年龄限制,并在江苏省3所高校率先实行了自主招生的试点工作,后来逐步放开了自主招生政策。国家扩招大学生为更多的学子提供了学习和就业的机会,也为各行各业补充了许多新鲜的血液,此作用是无可厚非的。但十几年的扩招也让部分大学以前育人的“定心”受到冲击,让心灵与学术圣地充满了浓厚的商业色彩和物质低俗之风。在此风的影响下,大学生数量是多了,但质量却呈下降之趋,钱理群教授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已经在多数大学生身上体现各淋漓尽致。
大学扩招虽然对于提高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为广大学子们提供更多的平台功不可没,但笔者认为,中国大学要想保住生命力,提高竞争力,若不能走向内涵发展模式,那也只能是空谈。
大学之“大”不在其办学规模,也不在其招的学生之多,而在于其思想的厚度、灵魂的宽度和学术的高度,“大师”和藏书才是大学永远的招牌菜,这就是一所大学的内涵。想想近代时期的北大、清华、南开等等大学,响铛铛的大师些几乎均出于此,纵然战火销烟,房矮屋旧,不用什么广告代言,却总能如磁石般吸住全国有志青年们前往,成就“大师”们的代代相传,笔者认为,这才是大学真正的魅力所在。俗话说“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有内涵的大学自如泰山之厚重,江河之壮激,岂还愁没有吸才之力,岂能赢不来仰望之目光以及崇敬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