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为时尚早?(2)
更为关键的是,即使侥幸评上教授,也难以冲破横在高校身份管理上的“天花板”:专业教师可以跨进管理干部的序列,但管理干部跨不进专业教师的序列。
专业教师序列走不通,很多辅导员将目标指向了管理干部序列。“这是个金字塔形的结构,管理岗位是稀缺资源,越往上走路越窄”。
“在这两条通道之外,还应该有一条专业通道。”相关研究者指出,这既不是干部“为官”的通道,也不是专业教师“为学”的通道,而是一条从初级、中级到高级的梯级发展道路,也是一条把从事辅导员工作与建立独立的专业发展和研究方向结合,开展实践问题研究,形成研究自觉的知行结合的道路。
要具备引路人的能力
项目组发现,现在的高校辅导员,正处在一个“国家认同大于学校认同”的阶段。“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阵地,高校辅导员肩负政治任务。国家层面,政策支持到位,但学校对高校辅导员的认识还不到位。”
北京高校中日渐增多的“2+2”型和“2+3”型学生兼职辅导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李柴说:“高校缺编是常态,一有编制,学校先想到引进国内外高端科研人才,哪会轮到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是一个需要讲奉献的群体。“辅导员的要求是手机24小时不能关机,随叫随到”。曾经做过两年兼职辅导员的中国石油大学毕业生张岩说。
一线辅导员往往要负责1∶300甚至更高比例的学生,工作更是没日没夜,特别是刚入职的辅导员,不仅白天要工作,晚上还要参加学生活动,基本工资却很低。
尽管如此,令人感到乐观的是,“首都高校辅导员职业现状调查”显示,辅导员的职业动机总体水平比较高,而且呈现出了“非功利性”的倾向。高校辅导员不是学生的保姆,而是引路人,要具备引路人的能力,才能有引路人的地位和晋升通道。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