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舆评:莫让教育套入功利化的“牢笼”
2015年高考后,火热而喧嚣。回顾过去一周教育舆情,“状元”、“神童”、“野鸡大学”三个标签一度成为热搜对象。清华、北大两所高校的四川招生组微博上大打“口水战”;咸阳14岁男孩高考考出531分,1年半念完小学课程;《第四批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发布,又曝光118所虚假大学……这些事件一经报道,旋即引发热议。
6月28日上午,清华、北大两所高校的四川招生组在微博上掀起了“骂战”,指责对方花钱“买”考生和抹黑自己。再加上之前有报道称:两校为抢重庆文科状元“抢发喜报”、“专车接人”,可谓使尽浑身解数,“抢状元”的话题自然愈演愈烈。
细分析,名校之间“争抢高考状元”,表面看来是在抢生源,但实质上是在抢“状元”身上看似耀眼的符号效应:优秀的生源一是可为自家门面贴金;二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可抢得人才培养先机。然而在在全面育人和多元化评价的素质教育改革趋势下,如此“抢状元”还能要得吗?
有媒体评论就一针见血地指出:高校状元之争,实际是低水平的竞争。因为它大多只看重成绩,而漠视对考生特长、禀赋、兴趣的考察,进行有针对性的报考指导,从中也看不出大学的理念和要求。“线教平”教育时评就发出呼吁:大学在培养人才的道路上一定要摒弃功利、浮躁的心态,与其费劲力气争抢状元不如多花点功夫争创大师、办出一流大学!
另一则新闻的主人公是陕西咸阳一名14岁少年,因其小小年纪便考出531分的高考成绩和飞速般的学习进度而备受关注。据报道,该男孩5岁在家“上”小学,7岁上初中,10岁读高中,两度参加高考;同时,男孩的爸爸对其此次高考的表现内心还并不是很满意。
其实,每年高考过后诸如此般的“神童”都会冒出几个来,虽然每个人在智商水平、外在环境、家庭观念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也不排除有些少年凭借天赋禀异会在少年时期展示超于常人的学习能力;但是家长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不可盲目追逐“不输在起跑线”的快跑教育,更不可陷入教育功利化的“漩涡”。而是要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和个人兴趣,这既是教育的秩序,也是“人生的秩序”。
正如著名教育家卢梭所言:“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智力只是人的整体素质的一部分,而包括自制能力、交往水平、价值认知等综合能力在孩子每个成长阶段中都不可缺位。否则的话,极有可能重蹈覆辙,以“伤仲永”的悲剧故事收尾了!
还有一则新闻与最近火热的“野鸡大学”有关。日前,《上大学网第四批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发布,此次警示榜曝光了118所虚假大学,并列举出这些虚假大学的十大“罪状”。为何“野鸡大学”层出不穷?究竟是谁助长了“野鸡大学”的此般猖狂?除了相关监督、管理、惩责制度上的漏洞外,实质上还是不少人求学心切的心理和功利化的虚荣心被其利用,而这背后恰恰暴露出当前“唯学历”的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