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状元热”背后的惰性思维
怀有理想,不断前行,才是生命的核心意义。把“状元”的房门钥匙变成开启智慧大门的机会,更符合我们的未来。
据报道,广东恩平本年度新鲜出炉的理科状元将获得商品房一套。消息一出,一片哗然,同届考生固然是慨叹自己运气不佳,跟高考无关的人恐怕也难免有几分眼热。
重奖高考状元这样的行为,已经被批评了多年,但是却仍然顽固地存在着,一如人们对每年状元的关注度。从这一行为的合法度来说,如果作出重奖行为的不是政府部门,而是企业自愿,那么便是愿打愿挨的事情,可以议论,也可以引导,但是并没有可以强行制止的法律依据。
其实“状元”这样的称呼相当不准确,当前的高考跟封建制下的科举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体系不同教育目的不同,除了有一个全国大考的形式有点类似——其实更加类似于当年的乡试而不是会试,此为题外话——其他的都不一样,高考头名所具备的含义更是完全不一样。而之所以当前的高考头名被人们俗称为“状元”,并引发人们年复一年的强烈关注,背后是有一些旧有的思维模式在其中的。重奖状元,就是在这样一种思维模式下衍生出的产物。
在封建社会,一旦金榜题名,用说书人的俗话来讲,就是“高官得做,骏马得骑”,用十年寒窗换来人上人的社会地位和从此无忧的生活,是最现实的考虑。而其中所包含的一个核心意思就是从此不用再努力,至少是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刻苦,这种一招得手,小富即安的心态,是农业社会长期发展所培养出来的,虽然“状元”们本身未必如此,但是很符合当时大多数中下层民众的心态。这种心态蔓延到现在,就是大家往往只看到了那些高分考生在被清华北大录取以后,有了政府部门、国有企业等的黄金工作机会,以及出国留学或者下海挣大钱的金光大道,而忽视了后边的这一切,并不是从高考高分以后就顺理成章地可以得到,而仍然需要不懈的努力拼搏才行。曾经有过一个四川考生,先后3次以高分考入北大清华,但最终都因网瘾退学,就是典型的例证。
有个成语叫“一劳永逸”,是过去大多数人希望的境界。不少帝王将相都是希望本姓本族的人永远不再受穷,就不断地积累财富传承子孙,还制定种种让后人可以不劳而获的政策,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下,安享财富者蜕化成生存能力低下的废物,而历经生活磨难生存竞争的族群却能升华为获得胜利的强者。在当今已经一日三变的全球化竞争中,恐怕连一劳一逸都未可得,更别提一劳永逸了。
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趴在个人的功劳簿或者前人的金银山上,试图从此不劳而获,都要不得。怀有理想,不断前行,才是生命的核心意义。把“状元”的房门钥匙变成开启智慧大门的机会,更符合我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