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维和解读清华改革:一场回归教育原点的变革(2)
为了实现“三位一体”,特别是价值塑造的目标,清华大学一方面通过重塑师生关系,使教师担负起学生价值塑造的主要责任,加强与学生的接触和交流;另一方面通过教室、校园、国内、国际、网络以及成长社区的“4+2”六类课堂,强化课堂内外全过程全方位的互动和训练,以第一课堂为基础,推动各类课堂协同培养和价值塑造;与此同时,减少课堂的学生人数,争取把小班课程提高到70%,以增加师生的接触频率和交流深度,从而实现“有温度的教育”,通过老师来影响学生的思想、人格和人生。
以学业评价改革为杠杆,给学生充分的选择权
这些年,不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自主选择权的呼喊声,始终就未曾停止过。
以学业评价体系改革为杠杆,试图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选择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了此次清华教学改革的首要目标。5月15日,清华大学宣布全面改革现有学业评价体系:从2015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新生起,过去百分制的分数将退出历史舞台,清华学生的成绩单上取而代之的将是A、B、C、D等12档等级。
与过去的百分制不同,实行等级制后,学生成绩单上的成绩只是为了反映成长,而不是位置。新方案允许学生在部分课程上自由选择等级制或通过制,选择通过制的课程成绩将不计入学分绩。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各自兴趣爱好,自主选择难度大、有挑战性的课程,不必因为担心学分绩掉下来而不敢选。
实际上,给学生专业或者课程的自主选择权,是现代大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期间,不仅曾几经辗转才最终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确定自己所学的专业,而且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教室里只有他一个学生,使得教授的讲课常常变成他们师生两人的一问一答。即便如此,学校并未因学生数不足而取消这门课。
“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不是看外表多么花哨,关键是看人才培养,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谢维和说,“这次清华大学的综合改革正在着力解决的是,怎样把一流大学的建设和国家的战略有机结合、怎么建立有效的大学治理体系和大学文化、怎么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通过有效的体制和机制来实现我们的目标三个问题。”
“这次改革不是增量改革,而是一种存量改革,是要对学校原有机制或资源配置方式、利益分配机制进行改革,要促动那一块过去属于自己的传统奶酪。”谢维和表示,清华大学的综合改革目前正在有序推进中。其中,近一半的院系已完成了人事制度改革,教学改革方案也已向社会公布。为期半年的第十七次科研工作会议正在进行中,其他的相应改革也处于酝酿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