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熊起打架 家长要不要“雄起”?(2)
蒋镕檀表示,事后引导孩子心平气和地分析冲突过程,可以培养孩子的自我觉察能力,觉察自己的身体和心情;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和记忆力,留意冲突双方语言行为方面的细节。还有助于孩子消除愤怒、平复心情,使孩子更容易从双方的角度审视事件。
育儿经
每一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熊家长”
蒋镕檀指出,“熊孩子”之所以“熊”,就是因为他们背后有这么一群“熊家长”,正是他们的爹妈把他们宠出了不该有的模样。蒋镕檀总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中国的家长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现。
●装聋作哑或以暴制暴 如果孩子没有“吃亏”就装作没看见,如果孩子“吃亏”,就站在孩子旁边“支招”,教唆孩子还手,或者亲自冲上去教训对方(即使对方是小孩子),给自己的孩子“报仇”、“解恨”。
蒋镕檀表示,这种简单、粗暴和极端化的非理性处理方式,表面上看孩子的委屈、愤怒情绪得到了宣泄,也就是我们说的“解气”了。但事情过后,于人于己都没好处。对被打的孩子,会留下心理阴影,甚至仇恨。对于自己孩子,由于孩子年龄尚小,是非观念不强,可能让孩子错误地认为“以暴制暴”就是处理这类事情的最好方式。久而久之,小孩可能形成一种依赖。家长只要在,孩子一般不会“受欺负”,但只要家长不在,孩子就不知所措,左顾右盼寻求支援。或者误以为在外面惹了事不怕,可以叫大人帮忙。渐渐地,这类孩子身边的玩伴越来越少,甚至没有孩子愿意和他玩了。而孩子一旦养成这样的习性,终究有一天要出事。
●当场裁判是非,逼迫孩子认错 有些家长喜欢做“裁判”断定谁对谁错,给孩子讲道理,让错的孩子给对的孩子道歉。这对应结果是,孩子有时非常不配合,拒不认错、宁死不屈;有时打过人马上承认错误,“妈妈我错了,妈妈我错了,以后再也不打人了。”态度诚恳,但是转眼又犯。
●惹不起,躲得起 觉得自家孩子性格胆怯,和同龄小朋友在一起显得很柔弱,做父母的就担心孩子受欺负,于是教育孩子别惹事,遇到坏孩子要躲着走。这对应的结果是,它会让孩子失去面对外来攻击的信心,一旦面临危险,就会不知所措。
●放任不管 把孩子打架当家常便饭,谁的童年没打过几次架,孩子的世界没有仇恨,长大了照样是好朋友。这样对应的结果是,孩子没意识到打架的严重性,万一哪次下手重了,伤人伤己了呢?
网友说
两孩子起冲突家长是否要出头?
水煮鱼88:
谁敢动我儿子一下,我会教他以牙还牙,绝不忍让。
饭松苍小小泷:
看情况吧。一般情况下是不该打别人的,特别是大人打小孩。但特殊情况下父亲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该出手还得出手。不过该承受的后果还是要承受,违法了受罚,打伤了要付医药费。
下一篇:鞍山红旗营子中学毕业证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