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师范大学毕业证样本(2)
学校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兴校之本。在现有的1320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215(其中博士生导师34人)、副教授430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59人。1名教师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名教师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名教师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1名教师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2名教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8名教师获得“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名教师获得“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称号,56人次为省政府“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9人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51人为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获得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3个、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2个、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
学校一贯注重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内涵建设水平稳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现有二级学科省重点学科8个(其中1个为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近五年来,共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831项,其中国家基金项目54项、部省级项目92项。获得包括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部省级以上科研奖励43项。共发表论文7253篇,其中被SCI、EI、ISTP、CSSCI等收录论文1755篇。出版著作169部,出版教材77部,获得专利33项。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年度检索报告,我校2003年—2006年SCIE收录论文数,分别位列全国普通高校第82、73、81、97名,师范类院校第14、13、13、16名。我校文科学报和《语言科学》杂志均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语言科学》还连续两届入选CSSCI来源期刊。理科学报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于2009年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在提升自身教学科研能力的同时,学校积极拓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途径。近年来,立足基础教育改革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先后与苏北十校共建教学科研联合体,与徐州、盐城、连云港、宿迁和宁夏中卫等地方政府建立了校市战略合作关系,与徐工集团、江苏豪森药业、恩华药业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校企技术合作关系,与徐州市政府达成了共建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淮海发展研究基地的协议。作为苏北地区唯一的一家江苏省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学校积极发挥优势作用,全面参与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17个,省级精品(优秀)课程47门(次),省精品教材6种,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获得中地共建实验室项目18项,建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2006年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工作接受教育部单项专业评估获得优秀等次。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江苏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师范生素质教育基地、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基地、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省级培养基地和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省级培训基地。自2003年以来,学校四次被江苏省表彰为“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近年来,我校学生曾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省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知识类竞赛特等奖等多项大奖,以及国际、国内多项重要体育赛事的单项冠军。以我校女足为班底组建的中国大学生女子足球队在第23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获得亚军,并有队员入选国家队参加第五届女足世界杯和北京奥运会。2008年12月,校女子足球队获得中国大学生女子足球锦标赛冠军;2009年11月,以我校女足为班底的江苏女足青年队参加第十一届全运会女子足球青年组比赛,获得冠军,为江苏省夺得第一枚全运会足球金牌。由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电视剧《无雨的日子》获得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电视作品大赛最高奖——理想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连续十一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的联合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