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县第一中学毕业证样本(5)
从天岳书院到平江第一中学 清代同治六年(1867),平江知县麻维绪集邑绅在县城东南三里的黄土(即今址)捐资新建天岳书院。计有讲堂三间,院长住宅三间,头门、二门各三间,东西斋各十四间。讲堂东面建有屈子祠、宋九君子祠各三间。院外有两层围墙,规模宏大,耗资万余缗。邑人张岳龄(子衡)捐置基地并买田租138担,以资膏火。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平江遵照“改各县书院为小学堂”的指令。由余勋臣、张莉堂、凌唐卿等发动邑绅捐资,在天岳书院兴办了平江县官立高度小学堂。后又改名平江县初高两等小学堂,校长廖幻君,是为平江现代学校之首创。
民国初期民国元年(1912),学堂改称学校,由留日归国的同盟会员李晓初出任校长。民国四年(1915),平江县初高两等小学校改名为平江县第一高等小学校,后迁往县城文庙。 民国八年(1919),平江县已有五百多所国民学校,十多所高小,而师资奇缺。针对这一情况,以周士鹄(丽彬)为首在天岳书院创办了平江县立师范学校,学制五年,招收15岁以下的高小毕业生。周任校长。后继任校长的有向能化、李桔云、黄干屏、余治恒等。民国十四年(1925),县教育会议决定改办中学。民国十六年(1927)七月,师范停办。毕业学生有一至五班共180名,其中除本科外,有甲种讲习科20余名,乙种讲习科50余名。 民国十八年(1929),平江县立乡村师范在天岳书院创办,招收16岁以上高小毕业生,学制三年。首任校长朱博善,继任校长周士鹄、吴光仁。民国二十年(1931),全校有教职员10名。后该校又迁至文庙,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停办。肄业学生转入湖南岳郡联立师范学校。 平江开办中学始于清末。据光绪三十三年(1907)《湖南省普通中学堂统计表》载:“平江中学堂学生82名,教职员7名。为初中两个班,系五年制,校址设天岳书院。” 民国十四年(1925)春,平江县立师范学校改办县立中学,招生三个班,有学生120名,连同原有的师范三个班,共六个班,共有学生240名,教师18名,学制三年,校址设天岳书院。校长黄佳凡。民国十五年(1926)与县中同时开办的明伦中学(原设文庙)并入县中。民国十六年(1927)县立中学第一班学生毕业,学校停办。
革命年代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腾代远率湘军独立第五师第一团部分官兵在天岳书院操坪宣布起义,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 民国三十年(1941)春,平江县立中学重新开办。初假附城金窝张家大屋为临时校址。设初中、简师各一班,学生110名,校长方典康。 民国三十一年(1942),黄佛接任校长,充实设备,增筹校产,修复平江县立中学旧址天岳书院。七月,经教育部核准备案,十一月迁回天岳书院。 1945年3月,王震、王首道率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南下,曾驻军于天岳书院内。 民国三十三年(1944)五月,日军四度犯湘,县城沦陷,学校迁至木贞乡大马丘(现木金乡思龙村)。在抗日战争的炮火声中,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之下,仍然弦诵未辍,坚持办学。 民国三十四年(1945),当时任平江县长的张慕槎在夫人骆志清女士的提议下,将省政府奖予张的三万六千元全部捐赠给学校办高中。2月,县立中学招收高中生一个班,计新生49名,为平江高中之始。时任校长黄佛曾脚蹬草鞋步行半个多月,到省教育厅所在地贵阳县为该班备案。因为战乱,校址设木金乡背里屋(现木金乡公安村),与大马丘的初中部相隔约五里。 民国三十四年(1945)八月,日军投降.九月,平中学生返回天岳书院开学。 民国三十五年(1946)上期,县立中学奉令停招高中新生,并停办高中第二班。是年下学期,该校有高中1个班,学生25名(其中女生3名);初中7个班,学生450名(男生402名、女生48名),教工41名。 平江县立中学自办学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历时9年,共有1100多名学生从这里毕业,其中初中20个班、高中1个班、简师3个班。为平江培养了许多各方面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