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更新 - 网站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高中家园网 > 大学资讯 > 正文

金湖县中学毕业证样本

来源:高中家园网

金湖县中学毕业证样本、高中成绩单、在相传是尧的故乡有一所名闻遐迩的省重点中学——江苏省金湖中学。学 校创建于1956年,1980年被省教育厅确认为江苏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1990年第一批通过省合格重点高中验收。2003年6月,学校经省教育厅批准更名为江苏省金湖中学。目前,学校占地270亩,学生2200多人,教职工200多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中、高级教师占70%,外籍教师2人。学校以“追求卓越”为校训,坚持“民主治校、依法治校、以德治校、科学治校”,教育理念先进,教改特色鲜明,办学成绩显著。近几年来,学校先后有20多名教师被国家、省、市有关部门表彰,有60多名教师在省、市优课评比中获奖,有300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有100多名学生在国家、省、市学科竞赛中获得佳绩。高考升学率特别是考取重点大学的比例一直名列全市同类学校前茅。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等二十多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中国教育报》、《新华日报》、《德育报》、《教育现代化》、《扬子晚报》、《成才导报》、《服务导报》、《现代快报》、江苏卫视等先后报道了学校的办学经验。 艰苦创业时期(1956-1966)一、艰苦创业时期(1956-1966)  江苏省金湖中学创建于1956年,原为宝应县黎城初级中学。当时,中共宝应县委为解决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高宝湖西广大青少年上学难的问题,报请扬州地区行政公署批准,并由公署任命马述尧先生(1956-1960年)为校长。1957年,中共宝应县委任命夏效忠同志为校党支部书记。黎城初中建校,校址临时设在黎城镇老街北首,紧靠黎城中心小学。当初建教室三个,两个作教室,一个作办公室和宿舍,部分学生借住民房(后又建了四、五间草房作宿舍),厨房与黎小合用,活动场地仅篮球场一个。是年九月,招初一新生122人入学,在校教职工10人。1957年选校址于利农闸东,即今县机械二厂所在地,划地30亩,单独建校,建教室、宿舍、厨房和办公用房420平方米。当年又招初一两个班,在校生增至221人,教职工增至16人。1958年又招初一三个班,增建教室等400平方米,在校生增至350余人,教职工增至20余人。1959年学校开始为地方输送初中毕业生。1960年,随着金湖建县,学校增招高中班,并附招一个师范班(此班一年后并入泰州师范学校),学校更名为金湖县中学,先后由县委宣传部长王宛兰(1960-1964)、周振新(1964-1968)同志兼任校长。为了适应完中办学规模所需,金湖县委决定于城西乌墩庄划地83亩,再次重建新校园。是年中秋节,学校党支部召开月光晚会,组织教职工讨论加快校园建设问题。在这次会上,确定以“艰苦奋斗,团结上进”为校风,并以此作为学校创业办学的指导思想。全校师生便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进行边教学,边建校,边搬迁的工作。师生齐动手,艰苦创业建新校的动人情景应载入校史:当运砖瓦、灰沙的船一到河码头,全校师生便突击搬运,肩挑背扛,绵延在长达三四里的街道上,十分壮观。在课余时,破除迷信,铲坟平地;冒着炎日,压地铺路;踩着冰凌,开沟护校;夜以继日,挑灯打井……在建校中每遇到困难,师生总是争着上、抢着干,用自己的双手建设新校园,精神十分感人。当时所建校舍十分简陋,部分房屋砖墙草盖,所有门框都以水泥代木,有些窗子以塑料薄膜代玻璃。用房十分紧张,学生宿舍,一间放6张双人床,下铺要挤2个人;单身教师住学生集体宿舍;家属宿舍每户一间半,以“草老鼠”间隔开。尽管学校设施简陋、拥挤,但大家犹感身苦心甜。1961年秋,新校建成,学生全部迁入。学校教学秩序一正常,党支部立即组织部分教师,去在全市会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常州第十初中参观取经。返校后及时提出了“赶常十初中,争专区上游”的口号,作为学校教学的奋斗目标。但时值三年困难时期中最困难的一年,流生现象严重。校党支部又提出“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以革命的精神对待现在;以革命的斗志创造未来”的口号,开展系列思想教育活动,并相应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为困难学生设立助学金,评选“三好生”,表扬“三不”(不迟到、不早退、不请事假)学生和“三不满堂红”班级;规定在校学生一律不准结婚,违规者退学。这些措施有效遏止了流生现象。为了稳定学额,改善生活,学校大力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师生自己拖米、运煤,自己养猪、种菜,实现了全校蔬菜自给。丰收的大白菜曾作为展品,送扬州地区勤工俭学展览会展出。那时,住校生每月支出的生活、学习费用,最多不超出人民币6元。这一时期,在校教师多系客籍。他们无条件服从组织分配,把金湖当成第二故乡,把青春无私奉献金湖教育事业。他们以忙为荣,以苦为乐,忘我工作,无一人因家庭困难提出申请调动的。他们爱生如子,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忧乐。晨唤学生起,熄灯催入睡;有谁停了伙,班主任垫交甚至代交伙食费;学生三日不返校,老师不远数十里登门家访,人人“宁愿踏破鞋,也要把学生请回来”。1963年,中央发布《全日制中学暂行条例》,学校及时贯彻、执行,狠抓教学管理。每个教师白天兢兢业业上好每堂课,孜孜不倦辅导好每个差生;晚上煤油灯下认真备好每堂课,精心批改好每本作业。1965年,全校开展学习、实践上海育才中学“紧扣教材,边讲边练,新旧联系,因材施教”的教改经验活动,全校教师更是积极改进教学,努力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学生学习勤奋刻苦,听课专心致志,自修鸦雀无声;特别是农村学生,在校手不释卷,回家还要手扶犁把。他们自强不息,积极上进,整个学校充满了勃勃生气。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江苏省金湖中学自1963年有高中毕业生起,至1965年,高考录取率由5%飞速攀升到55%,在当时扬州地区同类学校中跃居前列。江苏省金湖中学创业阶段,是优良校风创建、实践并积累丰富办学经验的阶段,步子走得正,走得稳健,为学校以后的发展、腾飞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二、曲折困顿时期(1966-1976)  1997年8月-1998年3月,卞振海同志出任校长。孙达俊同志于1998年3月接任校长。张光裕同志出任党支部书记。学校领导适时在全校倡导并大力弘扬“敬业爱岗,求真务实,负重拚搏,争创一流”的金中人精神,并引入竞争机制,出台了“多劳多得,优教优酬”的奖励方案,因此,全校士气高昂,斗志激扬,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具体成绩可用下列数据说明:高考本科达线人数1993年回升到79人,1998年激增至164人;在这一时段内,总达线率由69.4%递增至90.4%。学生参加省以上各项竞赛,自1993年至1998年,获奖达39人次,其中时宝丽、纪荣、陈剑三同学荣获199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特等奖;孙晖、王莹两同学荣获1998年全国中学生英语口语竞赛全国一等奖;秦俊同学荣获1996年《希望杯》全国数学竞赛银牌,雷露同学荣获1998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全国一等奖;李云祥同学荣获1998年全国中学生地理论文征文赛全国一等奖。教师个人荣获省以上表彰的有:汪镇平,1991年被国家教委人事部表彰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张之俊,1992年被省教育工会表彰为工会优秀工作者;唐崇礼,1993年被江苏省教委人事局表彰为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沈春生,1994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评定为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吴文华,1995年9月被国家教委人事部表彰为全国优秀教师;史贵永,1996年12月被国家体委国家教委表彰为推行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个人。这一时期,学校教学设施日臻完善:理化生实验室均能供老师作所有的演示实验,并能容纳两个班学生同时进行同一项目的分组实验;微机室、语音室等电教设备可供一个班学生同时上机使用;图书馆有藏书35000册,阅览室有报刊杂志310多种,并单独辟有教学资料室和教工阅览室;新建较合乎标准的运动场一个,水泥篮排球场五个。这些设施为确保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供了较充裕的物质条件。 三、改革发展时期(1977-1990)  当人们沉浸在庆祝粉碎“四人帮”的欢乐中时,江苏省金湖中学就根据省教育厅关于“抓纲治校,搞好教育革命”的指示,抢在人先,拔乱反正,认真整顿教学秩序,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工作。特别是1977年底恢复了高校招生工作,1978年初又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尊师重教、提高教学质量问题重又摆到了国人面前,全校师生教与学的热情更是像火山似的迸发出来。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贯彻精讲多练,落实双基的教改精神;课后坚持热情辅导,精心批改的传统做法;早晚自修,跟班陪读,对学生竭尽热心、耐心和恒心,作出无私奉献。学生勤奋刻苦,凌晨,裹着被子早读路灯下;深夜,点着腊烛自学教室里,对学业兢兢业业,孜孜以求,个个立志接受祖国挑选。1978年,高考不再对应届毕业生加以限制,金中便一举40人踏入了高校大门,贾金平同学考取中国科技大学。1979年高考升学率达21%,胡少华、王道富同学获省文科第十和第十四名,淮阴市第一、二名,双双进入北京大学。为此,淮阴地委于1979、1980年两次表彰江苏省金湖中学,并先后转发了《我校是怎样提高教学质量的》和《遵循教学规律,提高教育质量》的经验文章,号召全市各学校向江苏省金湖中学学习。省政府也于1980年批准江苏省金湖中学为江苏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惠浴宇省长颁发嘉奖令,对我校予以表彰。1980年学校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学校工作重点要转移到提高教学质量上来”和“要认真办好重点学校”的指示精神提出:学校要实行管理规范化、教学要认真贯彻“六认真”,在淮阴市率先展开了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关于教学改革工作。1980年确定在初中设二个大改班,全校有七个学科进行改革试验(语文的质疑教学法、数学的“单元教学法”、外语的“四位一体教学法”、物理的“实验教学法”、体育的“体能分组教学法”等)。经过两年试验,大改班和教改试验学科,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据此写出了《面向全体学生,改进教学工作》的经验总结文章,刊登于1982年《江苏教育》出版的《江苏省中学教学工作经验》专辑上。1982-1988年,马健保同志出任校长,并先后由王曰华、杨泽华同志出任校党支部副书记。他们坚持以教改为龙头,促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教改班和教改试验学科的发展优势,进一步得到显示:1983年,高考升学率达71%,达本科线73人;1984年高考升学率达87.6%,杨小平同学获省理科第六名,淮阴市第一名;全体考生八门考试学科的均分,均居全市第一。由于学校教改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省教育厅于1984年,确定江苏省金湖中学为江苏省十四所重点中学大改校之一。1984年,学校制订了全面的“大改”规划,积极展开了教改专题研究并努力付诸实施。各学科、各年级共选择教改专题43个。到1986年,学校建起了三级教改试验网,使教改课题由点(试验班)到线(年级组)到面(全校),有组织、有步骤地逐步推开。至此,学校教改专题渐趋集中,教改力度得到加强。是年,在省《中学管理通讯》上发表了题为《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能力》的经验总结文章;淮阴市教育调查组来我校调查后,撰写了《遵循教学规律,努力办好学校》的调查报告,使我校教改经验在全市得以推广。截止1988年,有五个教改专题完成一轮试验,其中语文《四步骤基本教学式》、政治《三程序教学法》、英语《录音伴读实验》、数学《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晋升为市级教改课题,不仅得到省、市专家论证、好评,而且语文教改专题总结文章获得全国中语会二等奖,政治教改专题总结文章获省二等奖,英语《初中外语录音伴读实验报告》发表在《中小学外语教学》上,《初中体能分组见成效》一文,发表在《淮阴师专学报》上。由于教学改革的开展,教改研究力度的加强,促使学校教学质量得到全方位、大面积的提高:1986年中考升学率达72%,6门应考学科5门全县第一,其中曹阳同学进了清华少年预备班、张旭文同学进了南大少年预备班。1987年,高考升学率达79%;1988年高考升学率达85.5%,王红扬同学获省理科第五名,市理科第一名;1989年高考升学率达83.5%,华文全同学获市理科第一名。关于学校管理工作。校领导认真落实、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并不断加以改进,逐步予以完善。如结合落实省教育厅颁布的《中小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先后制定了《学生操行等第量化评估标准》、《学生违纪处分暂行条例》、《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评选条例》等17项规章制度,要求全体教师严格执行,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1986年,高泉林同志出任党支部书记;1988年汪镇平同志出任校长兼书记,1989年专任书记,卜健民同志任校长。这时,校领导又明确提出坚持“树三风”、实行“三治校”,作为办学指导思想:即要求全校师生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团结上进”的校风,树立“严谨务实、求精创新”的教风,确立“勤学善思,好问进取”的学风;提出了“民主治校、按章治教、从严治校”的三治校原则,作为对校长负责制的补充和完善。为了使“民主治校”规范化、制度化,学校制定了“重要事项议事规则”。学校决策,一般要经过三个程序:①有关方面提出议案;②审议、咨询机构协商讨论;③校长办公会议决定。学校行政,实行“十公开”。为了让更多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根据需要,通过民主推举,组成由群众代表参加的管理小组,如分房小组,学籍管理小组等。还成立了中高级教师联谊会,作为学校民主管理的监督机构,民主决策的咨询机构。全校师生在“三风”的策励下,在决策增加透明度的民主氛围中,勤奋工作,刻苦学习,确保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1989年底,淮阴市在我县召开中小学常规管理现场会,对我校的管理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汪镇平同志所撰经验总结文章《实行民主治校,提高管理效益》,刊登在江苏《学校管理》杂志上。在强化学习,积极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学校十分重视体育工作,硬性规定每个学生每天的体育活动总量不得少于1小时。因此,校园里晨锻气氛十分热烈,连走读生一到校,都先要到操场上去跑两圈;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操场上更是龙腾虎跃,热气腾腾,没有一个人滞留在教室里的。大家在实践中形成这样一个共识: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清醒的头脑,是提高学习效益的保证,并将它概括成这样一个公式:7(学习时间/小时)+1(体锻时间/小时)>8(学习时间/小时)。由于学校体育运动广泛、深入、持久的开展,我校于1983年被国家体委表彰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被省教委命名为“江苏省田径传统项目学校”。自改革开放恢复高校招生工作后,到1990年,江苏省金湖中学高考达线人数共计1490人,其中本科703人。学校获得全国表彰1次,省级表彰4次(80、85、88、89),市级表彰13次;全校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70多篇,有三人参与编著,一本十七万字的关于句群的语法专著交付出版社出版;有14位教师在省市优课评比中获奖;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16人次,省级奖15人次,市级奖55人次;向国家和省运动队输送了10多名高水平优秀运动员。教师个人获省以上表彰的人员是:叶顺生,1981年被国家教委表彰为全国千名优秀体育教师;陆功勋,1982年被全国总工会和国家体委表彰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高敬斌,1983年被全国儿少工协委表彰为先进儿少工作者;成恒俊,1983年被省科协表彰为优秀科普工作辅导员;马健保,1985年被江苏省政府表彰为省优秀教师;徐慧文,1989年被国家教委人事部表彰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李传文,1989年被江苏省教委人事局表彰为省优秀教师;叶琴珍,1989年被江苏省教委人事局表彰为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在此期间,校容校貌也大为改观:1985年,四层楼的实验楼建成;1987年、1989年,拥有32个标准教室的两幢教学大楼先后落成;1990年,可容全校师生集会、就餐的大会堂兼饭厅投入使用,学校规模迅速扩大。金中这一时期,是教学管理不断完善、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设施不断增设的时期,也是金中历史上闪光的时期。这一时期金中办学成绩卓著,于1990年通过省教委检查验收,被批准为江苏省首批合格重点中学。 四、稳步前进时期(1991-1998)  改革开放给江苏省金湖中学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开展,长期来一直冻结的人事体制渐渐解冻,一批与江苏省金湖中学一起成长、成熟起来的有经验的客籍教师纷纷调离金湖。截至1990年,金中先后有近40名老教师,调回原籍,时任客籍校级领导几乎全部调离。这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致使金中在九十年代初期出现了滑坡现象。在这困难时期,褚达楠同志出任校长(1990-1992)、张其坤同志于1991年出任学校党支部书记,1992年又由葛永熙任校长,他们及时号召全校师生继承发扬金中“三风”传统和八十年代倡导的“孵小鸡”精神,并制订了“规范学校管理,优化教师队伍,深化教学改革,争做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模范,把学校建成居全市上游,在全省有一定知名度的实验性、示范性、有特色的重点中学”的奋斗目标,这又给江苏省金湖中学继续前进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在学校管理方面,进一步完善“三治校”原则。为了强化法治思想,将“按章治校”原则更改为“依法治校”,以利确保国家各项教育法令、法规的贯彻、落实,促进全校师生自觉遵守学校由民主决策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等各项工作 的顺利展开。为了使教育、教学工作更符合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和现代管理思想,将“从严治校”原则更改为“科学治校”。一切事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只有用求真务实的的科学态度去分析、研究现实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校管理才能作出科学的决策,才能最大限度地、持久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确保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三治校”原则的完善,对推动学校全面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起了保证作用。在优化教师队伍方面,学校根据教师队伍结构变化的现状,制订了《稳定、优化教师队伍的规定》。首先在师德修养上,要求全校教职工学习陶行知、任小艾、魏书生,树立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在业务素质上,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培训和考核,要求每人每学期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各学科每学期确定一个有关专业知识,作为学习、考核内容,每学期写一篇论文或心得体会文章,以有计划地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学校还强化了“一·三·五”培训计划,要求青年教师通过一、三、五年努力,先后跨上这样三个台阶:一年,达到“合格”,有良好师德、有一定教育能力,能做班主任,有一定教学能力,能做到“六认真”。三年,90%达到胜任,能跟班进行“小循环”教学,课堂教学达到好课水平,有一定教学研究能力。五年,60%成为“骨干”,能承担教育、教学科研任务,能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并在报刊上发表。由于要求明确,措施得力,全校教师的精神面貌和业务能力,产生了可喜变化。在深化教学改革方面,1991年学校确定了“德育为首,教学为主;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学会做人,立志成才”的办学思想。具体落实到德育工作中,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突出“两史一情”教育,培养学生做“四有”、“五爱”的新人;在教学工作中,号召全体教师要“聚精会神教好书,齐心协力上质量”,并在教好学科知识的同时,发挥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千方百计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文化水平。在教科研方面,为了使单科性教学改革向整体改革方向发展,学校根据省重点中学教科研工作会议精神,于1995年成立了教科室,制定了教科室职责条例,加强对全校教科研的领导、组织工作。教科室确定的工作指导思想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科研为教学服务、为育人服务。经常性工作是:介绍国内外教科研成果,为教师提供研究资料信息,每学期翻印《素质与方法》2-3期;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教科研培训班、参加各种论文竞赛活动,并及时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取得的新经验、新成果,编辑出刊《实践与研究》。在整理、总结“八·五”期间的单项教改课题的同时,提出了整体改革实验课题《关于培养自我基本能力的实验与研究》和《加强教师基本功培训,优化中青年教师素质》。这些措施,对提高全校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教科研的自觉性,有较显著的效果。1997年8月-1998年3月,卞振海同志出任校长。孙达俊同志于1998年3月接任校长。张光裕同志出任党支部书记。学校领导适时在全校倡导并大力弘扬“敬业爱岗,求真务实,负重拚搏,争创一流”的金中人精神,并引入竞争机制,出台了“多劳多得,优教优酬”的奖励方案,因此,全校士气高昂,斗志激扬,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具体成绩可用下列数据说明:高考本科达线人数1993年回升到79人,1998年激增至164人;在这一时段内,总达线率由69.4%递增至90.4%。学生参加省以上各项竞赛,自1993年至1998年,获奖达39人次,其中时宝丽、纪荣、陈剑三同学荣获199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特等奖;孙晖、王莹两同学荣获1998年全国中学生英语口语竞赛全国一等奖;秦俊同学荣获1996年《希望杯》全国数学竞赛银牌,雷露同学荣获1998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全国一等奖;李云祥同学荣获1998年全国中学生地理论文征文赛全国一等奖。教师个人荣获省以上表彰的有:汪镇平,1991年被国家教委人事部表彰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张之俊,1992年被省教育工会表彰为工会优秀工作者;唐崇礼,1993年被江苏省教委人事局表彰为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沈春生,1994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评定为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吴文华,1995年9月被国家教委人事部表彰为全国优秀教师;史贵永,1996年12月被国家体委国家教委表彰为推行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个人。这一时期,学校教学设施日臻完善:理化生实验室均能供老师作所有的演示实验,并能容纳两个班学生同时进行同一项目的分组实验;微机室、语音室等电教设备可供一个班学生同时上机使用;图书馆有藏书35000册,阅览室有报刊杂志310多种,并单独辟有教学资料室和教工阅览室;新建较合乎标准的运动场一个,水泥篮排球场五个。这些设施为确保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供了较充裕的物质条件。 五、开拓创新时期(1999- )  1999年6月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学校领导班子审时度势,提出了以“追求卓越”为校训,以“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江苏一流、国内领先的国家级示范高中”为办学目标,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办学宗旨,发扬“敬业爱岗,求真务实,负重拼搏,创造一流”的“金中人”精神,努力培养“谈吐文雅、举止端庄、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合格的、文明的、优秀的金中学子。学校工作围绕一个主题“改革、发展、创新”,加强两支队伍建设,即教师队伍和教干队伍建设,突出三项重点,即德育、教学、教科研,创造四个特色,即英语、电化、体艺、科技,实现四个一流,即一流的育人的环境,一流的条件装备、一流的学校管理、一流的办学质量。2000年9月,学校领导班子得到充实,教育局长何如淦同志兼任校党支部书记,李传文、杨发余、李潮任副校长。为了创办国家级示范高中,原来学校的规模、设施又已不符合要求,因此,学校提出申请,经县政府批准,决定新建校园。1999年10月19日,王珉副省长来我校视察,参加了我校新校区的选址工作。2000年3月17日,副县长伏大才主持召开了新校建设工程筹备工作会议。3月20日,举行新校区规划方案招标评审会,由上海同济大学中标。2000年8月18日,我县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一项教育工程——金湖县中学新校园开工典礼隆重举行。会上由时任县长的成迎初同志致辞,省教育厅领导致贺辞。在工程建设期间,省教育厅副厅长周稽裘、市委书记丁解民、市长陈从亮、市政协主席刘学东等市、县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多次到工地视察。学校领导为新校建设宵衣旰食,呕尽心血。为解决资金困难,仅就争取荷兰政府贷款一项,学校领导就七上北京,跑遍了财政部、教育部、建设部等许多部门。直到2001年5月3日,荷兰 Alphons Wijnen 先生才来我校就使用荷兰政府贷款事宜同学校会谈;8月20日,孙达俊校长和电教中心王兆龙主任到荷兰回访并考察;12月1日,荷兰GEMCO 公司派代表来我校就使用贷款购买设备问题进行谈判,此事方成定局。2001年8月31日,新校区首期工程结束,十五幢单体楼及400m标准塑胶田径场、八个篮球场全部建成,一个具有现代气息、水乡特色、园林风格、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一流的新校园拔地而起。新学期开始,高一、高二两个年级1343名学生迁至新校区就读。投资近亿元的工程,全部实施阳光操作,采用公开招标方式,提高透明度。新校区的成功建设,打造了金中腾飞的硬件之翼,为学校在更高的平台上占领教育改革的制高点,为培养更多、更好的现代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当新建校园方针已定,占地38000m2,建筑面积13989m2 ,教学楼、实验楼、图书楼、办公楼和各种教学仪器设备齐全的老校园怎么办?学校领导依据国家《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和第三次全教会的精神,为解决县城及周边流动人员的子女就近入学,为使初中部一批教学经验丰富、教学业务水平较好的教师不流失,也为了为金中高中部输送优秀生源,向县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县政府同意,由金湖县离退休教育工作者协会特具报告,经淮阴市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公室批准,老校区于2000年7月17日成立江苏省金湖外国语初级中学。学校实行校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金湖县人民政府为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特委派孙达俊同志任董事长。董事会聘请离休的汪镇平同志担任校长。由于新校园投入使用,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加上教师流动,学校师资力量紧张起来。为了稳固、补充、优化师资队伍,校领导坚持立足县内,面向外地,不拘一格选聘人才。近两年,先后在县内公开招聘调进80多人,从南京、西安等地引进教师20余人,从非师范类大学招聘3人。我校还向省教育厅外事办提出申请,特聘外教,经国家外专局批准,匈牙利的P.zitat和G.Karacsony两位老师于2001年9月来校任教,我校成为淮安市教育系统首家拥有外教的单位。为了提高教师品德素养、业务水平,校领导提出了“六个一”的要求,即树立一种信念——追求卓越;发扬一种精神——敬业爱岗;确立一种意识——探索创新;培养一种能力——教育科研;掌握一种技能——现代教育技术;养成一种习惯——终身学习。同时大力开展“三抓”、“三讲”、“三提高”活动,即抓敬业,讲正气,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抓进修,讲学习,提高教师科学文化素质;抓科研,讲改革,提高教师岗位技能素质。要求教师做到“三真”,即对学生要有真情实意,对自己要讲真才实学,对工作要做到真抓实干。为了稳固、优化教师队伍,学校还着力推进四项工程:一、师表工程。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依托,完善学校“师表工程”方案,并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开展千名家长评教活动,提出“把评价学校的权利交给社会,把评价教师的权利交给学生”。开通师德热线,凡违反“五不”规定的,欢迎举报。让教师置于群众监督之中。每年度评选一次师德标兵。教师队伍逐渐形成为一个以党员教师为核心的群体。二、青蓝工程。为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学校除开展师徒“帮教、互学”结对子活动,每学期组织青年教师上公开课和评优课各一次进行锻炼外,还重视抓青年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凡参加学历进修、并取得毕业证书者,学校均给予奖励;对考上研究生课程班的教师,学校给予一定补助。目前学校已有15名教师从研究生课程班结业,有12名教师在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三、名师工程。2000年3月,学校出台了《金湖县中学学科带头人评选和管理办法》,评选校学科带头人,每月给予一定的岗位津贴;对教学骨干、业务能手,学校经常组织他们外出考察,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四、凝聚力工程。学校先后建了4幢教工宿舍楼,解决了128个家庭的住房问题;帮助17位教师解决了夫妻分居问题;帮助20多位教师家属实现了再就业;帮助教职工解决子女入托、入学问题。每遇元旦、教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学校都要组织单身教师、离退休老同志举行一系列活动,以表示关怀和慰问。学校为了使粗放型管理转变为精细化管理,先后制定了《关于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关于教师循环教学的规定》。为了加强备课组建设,出台了《关于加强备课组活动的指导意见》、《先进备课组评估细则》。为构建动态用人机制,出台了《金湖县中学关于教师循环教学的规定》和《金湖县中学关于教师任教毕业年级的规定》。为了改进课堂教学,明确提出要做到“两减两增”、“三多两精”,即减负增效,减时增效;备课功夫多些、教学现代化手段多些、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多些,教师授课精些、学生作业精些。校领导还十分重视过程化管理,从99年高一新生入学开始,学校要求各个班级围绕学校奋斗总目标,分别制订分目标,教师、学生个人制订自我奋斗目标,每阶段,每学期,对照目标进行自查自评,这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活动的开展。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民主管理,校领导十分重视行风建设,每学期要召开年级组长、教研组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等五个座谈会,组织大家对学校工作开展评议;还聘请了30多位校外行风监督员,协助监督学校工作。学校通过《现代快报》、《淮海晚报》、市人民广播电台,县广播、电视、报纸等,公开向社会作出大力控减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推行作业公示、规范收费制度等七项承诺。学校加强行风建设的经验文章,曾刊登在1999年《江苏教工》第12期上。学校瞄准未来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在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上积极进行调整革新。首先,创造条件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校领导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在高中开设综合实践研究课的要求,经过深入学习、讨论、组织,于2001年春季开学时,在2003级举行了研究性学习课程开题现场会,共开设科目127个。通过一年实践,我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得到市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省《成才导报》及我县两台一报对此均作了报道。学生撰写的研究与学习报告有10多篇在全省获奖,其研究性学习的成功经验已由市教育局上报省教育厅。其次,全面开设选修课和活动课。学校根据师资条件确定选修科目;高一、高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业特长,择定选修内容,自愿选班上课。全校共开设选修科目有5大类32门。 由此学校学科讲座、竞赛等活动空前活跃,学生个性得到长足发展,被推举参加国家和省级的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竞赛,均取得了好成绩。自1999年至2001年的三年间,获得省以上奖项的有75人次,其中戴鹭同学一人就先后获得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特等奖、全国物理知识竞赛一等奖和全国初中物理知识竞赛省一等奖三个奖项。2000年学校又一次通过“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的验收,2001年4月20日,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国家教育部信息中心、中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信息网主办的《教育内参辑要》收录了《金湖县中学德育工作思想及基本框架》。2001年2月、2001年8月、2002年8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协办的《德育报》先后报道了我校德育工作。学校树立大教育观,以社会为课堂,建立一批实践基地,通过军训、访问农户,考察企业等,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2000年学校成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委员主要由地方上的教育专家、文化名人、社会贤达、企业家代表和各年级家长委员会部分成员构成。为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成立了心育领导小组,在高一年级开设了心理课程,在学校设立了“心灵港湾”辅导中心,接待学生个别咨询,重点帮助心理障碍严重的学生,及时做好心理档案。学校还建立了心育网络,配备有专兼职心理辅导老师和心理联络员,形成人人都来参与和关心心理教育的局面。《江苏教育报》、《成长导报》、《淮安日报》等报道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绩,省教育电视台为我校做了心理教育的专题节目。全校有40多篇心理研究论文获国家、省、市级奖,2001年学校被评为“心理健康优秀学校”。学校于1999年成立了电化教育中心,建立了多媒体教室,安装了闭路电视系统,为每个教师办公室配置了电脑。学校先后举办了十余期电脑培训班,使每位教师都能操作电脑,都会制作多媒体课件。2000年1月,全校举行了首届多媒体课件制作演示比赛,4月参加全省OEH实验学校网格资源建设研讨会,我校在大会上作了题为《以人为本,建用并重,加速校园网络资源建设》的发言,得到与会者一致好评。新校园落成,在科技大楼内将配置整套欧洲一流的电化教学设施。2001年,有8位教师的电教论文在市获奖,李春际、葛新老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获国家级奖;学生林青松参加省青少年奥林匹克计算机大赛获二等奖,另有3人获省三等奖。2002年,申报网上域名获准。电教中心所摄制的师生生活资料片累计达10万分钟,各类电视专题片10多部。校园闭路电视除每天在规定时间内播送有关节目外,还播放由学生自编、自演的节目。学校于 1997年获得“江苏省OEH多媒体教育网络实验学校”称号。在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同时,积极开展形式多校的校园文化活动,重点是抓好“四节”、办好“一报”。①读书节:寒暑假前,由语文组推荐中外名家名著和文化科技方面的书籍,要求学生选择阅读,开学后开展读书节,组织学生座谈讨论;图书馆延长开放时间并提供相关资料,供学生阅读参考,借此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②艺术节:结合“五·四”、“一二·九”纪念,开展艺术节。除演唱传统歌曲等外,还紧扣迎香港和澳门回归、庆建国50周年、建党80周年、申奥成功、中国加入WTO等主题,自编歌舞节目,开展文艺会演、比赛。③体育节:结合校运动会开展体育节。在体育节期间,举行若干单项对抗赛,各种球类比赛,充分发动学生参与到体育竞赛中去,以增加学生的竞争意识。④科技节:自圣诞节至元旦,开展科技节。学校开设科技讲座,开放电脑室、多媒体教室和理、化、生实验室,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小实验、搞小发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学校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强调人事关怀,改版后的校报《世纪星》,在梁万年、吉慧芳等老师努力下,及时报导学校教育、教学动态,反映学生学习生活情况,发表教师教学、教研心得体会和学生优秀习作,激发了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世纪星文学社成员的习作有112篇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高二⑺班冯静同学参加国土资源部、国家环保总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组织的全国环保论文大赛获奖,其作品收入获奖作文集。《世纪星》报多次被评为全国中学生社团百家优秀刊物、全国优秀校刊校报。副省长王珉、省教委副主任周稽裘、国家天文台副台长汪克敏、中国工程院士盖钧镒、市人大副主任、楚辞研究专家肖兵,市政协副主席、唐诗研究专家周本淳,中央教科所所长助理田慧生、中国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张定远等先后为校报题词。在教科研方面,这一时期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继“九·五”规划中的《高中数学“三S”教学法》和《精心设计课时讲义,提高化学学习水平》两项市级课题,于2000年4月通过了专家鉴定之后,省级课题《关于培养自我基本能力的实验与研究》,也于2001年3月顺利通过了专家鉴定,并取得了很高的评价。“十·五”开局,形势良好,外语组于2000年加盟由中央教科所主持的全国中学《英语24字整体教学法》实验,并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在泰安研讨会上李杰同志获优质课竞赛高中组一等奖,黄振霞等三同志获优秀论文一等奖,李晓华等四同志获优秀论文二等奖。我校申报的《提高教师自主创新教育能力的研究》课题,于2002年获准为省级立项课题,6月2日省教科所副所长彭钢等来我校主持了十五省级课题开题论证报告会。由于我校教科研处于领先地位,淮安市教育局于2002年3月在我校召开了全市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会后,孙达俊校长在江苏《新教育》杂志发表了题为《课题激活机制,凸现科研作用》的论文,对我校九五以来,发挥教育科研先导作用,提升办学层次作了全面总结。学校于2002年被评为江苏省教科研先进集体,张友肃同志被评为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由于办学理念的提升,教育思路的开拓,管理模式的改进,教学手段的创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迅速得到全面的提高,实现五年五大步。1999年、2000年学校两次获市表彰,2001年、2002年高考更上一层楼。2001年高考取得历史性突破:本科达线人数达227人,达线率居全市同类学校第一。2002年本科达线人数316人,达线率、600分以上高分比例、人均总分均居淮安市同类中学第一。经淮安市教育局评定,学校获全市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综合一等奖。在这一时期里,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市群众体育先进集体”、“江苏省优秀教师集体”、“市级文明单位”、“市模范学校”、“市绿色学校”等殊荣。2001年11月1日,学校被淮安市人民政府〔2001〕67号文批准为副处单位,2002年8月中共金湖县委批准金中党支部为金中党总支。教师个人得到省以上表彰的有:孙达俊,1999年11月被江苏省评为百名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好校长;柏海燕,2001年5月在国家文化部全国推新人大赛中获美声唱法组全国“十佳新人”奖;杨维风,2001年9月被国家教育部表彰为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金湖中学建校四十五年来,共为高等学校输送了新生3692名,其中本科生2124名。在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各行各业的建设者,捍卫祖国边疆的保卫者和进军教学科研领域的研究人员。据不完全的调查统计,现有以戴忠仁、杨复华校友为代表的20多人,被评为省以上劳动模范和国家级的先进工作者;有以何春喜、孙怀山校友为代表的10多人晋升为省军、市师级以上干部;有以贾金平、沈小宁校友为代表的数百人,攻读了博士、硕士学位,其中有七十余人出国留学,有的今已取得了丰硕成果,或出学术专著、或获发明专利、或得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有多人成了专家、高级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有2人还分别提升为上海交大环境学院和扬州大学人文学院的副院长;还有以潘莉、崔新校友为代表的10多人,成为国家级的优秀体育、文艺工作者。他们是江苏省金湖中学莘莘学子的楷模,也是江苏省金湖中学的旗帜、江苏省金湖中学的骄傲!由于江苏省金湖中学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取得的教育、教学成绩卓著,所以获得全国表彰1次,4次获得江苏省人民政府嘉奖和表彰,17次获得市级表彰;教师个人,有8人受到国家级表彰,有8人受到省级表彰;学校先后荣获“江苏省德育工作先进学校”、“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OEH多媒体教育网络实验学校”、“江苏省田径传统项目学校”、“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研究优秀实验学校”、“江苏省高中艺术教育实验学校”、“江苏省优秀教师集体”、“江苏省教科研先进集体”等称号。如今的江苏省金湖中学,已拥有一支思想觉悟高,业务素质好,改革意识强,热爱金湖教育事业,朝气蓬勃,积极上进的教职工队伍,共计有310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34人,一级教师 151人。学校规模宏大,全校占地350亩,有标准化教室92个,置有欧洲一流的电化教学设备,现代化的科技楼、图书馆楼各一座,高标准400米塑胶跑道操场、升旗广场、游泳池各一个,学生公寓、餐厅、超市、浴室等附属设施一应俱全。校园内,小桥流水、曲径回廊,遍地绿茵,环境优美。如今,在校学生已达3936人。如今的江苏省金湖中学,办学宗旨明确,师资力量充裕,基础设施完备,我

高中生家园网 www.17qsd.com 联系QQ:80592977 邮箱:80592977@qq.com

Copyright © 2002-2011 DEDECMS. 高中家园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