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小海中学毕业证样本(2)
行。方氏最大的“行”莫过于拆巨资办学,简单说是给钱。从1993年起,第一笔350万,到2004年,方氏父子共捐资2056万8900元。除去120万的奖师金,7万建连心桥,12万奖学金与特困金,约有1900万元用于学校建设。这一数字意味着什么呢?在南通境外投资一所学校,小海中学是首屈一指的。(境内的要算海门树勋的茅永和)
如何准确评价这种捐资助学的义举?
首先给人的印象是慈善。慈善有很多种,外国大老板发财后做慈善事业无外乎这样几种:一是积德;二是在赚钱过程中,带有赎罪的意味;三是对家乡对祖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热爱,作为一种回报。
方肇周老先生名言:一人得食非是福,众人得食才是福。这是回报乡梓,为家乡父老做善事。“本人生于朝阳港……当然爱护。留名非吾意,但求富乡裕国尔。”这是方老先生的大慈大善。但是对方氏精神仅解读到慈善,仅解读到爱国爱家乡,那是很不够的,并没有把方氏精神的真义理解透彻。做慈善事业有很多种,可以发红包,修路造桥,办厂等,但是方氏选择了教育。海门的茅永和是建筑站的头儿,树勋中、小学均是他投资的,还投资修路改水,出了很多钱,有近亿元。方氏也有钱投资到其它方面,但是最关心的是小海中学的建设。方肇周先生临终前,叮嘱儿子把未了的事业完成,弥留之际耿耿于怀。所以他拿钱办教育,有他的深义,有他的追求。我觉得解读这点就必须解读他的人生旅程。
方老先生读的是师范,第一所师范是张謇办的,“坚苦自立,忠实笃实,”这是南通师范的校训。张謇先生提出“父实业,母教育”。方氏是秉承张謇先生的思想,拿出钱给人饭食、建桥不如建一所校舍。方肇周先生自小勤奋好学,后来谋生打拼,觉得读书重要,还边工作边上夜校,他本人求学上进,希望家乡子弟也求学上进。因此投资兴教。说到这里,可以对方氏精神作一概括,他一掷千金的义举,我们能看到感受到的是一种心系教育的情怀。方肇周先生在小海中学投资兴建的楼叫培原楼,不留自己名;一是怀念当年的小学名字“培原小学”,二是取其固本培原,从根本上培养人的意思。这是一种大智慧,大胸怀,大境界。千万不要把他的义举理解为一个富人,荣归故里,衣锦还乡,我们要从他的求学经历,创造事业、从捐资义举中要看到他的教育情怀,一种对教育的不解情——乡土情怀。
方铿在与朱仪文校长谈小海中学办学目标的时候,提出:要办好学校,培养与世界接轨的,能精通英文,熟悉计算机,能参与世界竞争的人才。这话应该成为小中每个教师倒背如流的话。方氏父子身上有我们中国人的深深烙印。他们的话有许多文言,说明他们深受传统文化影响;他们又是大亨,是现代企业家,如方氏创办的时代超市,是个现代企业。他提出要培养这样的人才:一是与世界接轨的。小海是个小镇,但是他希望走出去的人,要大气,有国际视野,要与世界接轨,参与世界竞争,要有真本事。方铿先生提到要精通英文和计算机,这里不过是举例说明,后面应该有省略号,是举其一端,不是包罗万象。后面的省略号得靠我们加,要加的东西是无边无际,比如要懂科技知识、审美、艺术、音乐、影视,驾驶、与人相处、与人合作、有爱心等。实际上培养的人一是要有国际视野,二是有本土情怀。方老先生说“本人生于朝阳港……”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旧是小海心,因为小海人民早已把我烙上小海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