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三中学毕业证样本图
北京三中是北京市历史最久的学校之一,至今已有280年的历史。它的前身是雍正二年(1724年)建立的右翼宗学,直接归宗人府管辖。八旗宗室按左、右翼分设,宗学凡王、贝勒、贝子、公、将军等级和闲散宗室子弟8岁至18岁均可入学。右翼宗学校址在瞻云坊(俗称西单牌楼)以北的小石虎胡同,校舍是吴三桂之子吴应熊的赐第。学校约在1756年迁至瞻云坊以南的绒线胡同。 清乾隆年间文学大师曹雪芹曾在宗学任“瑟夫”达十年之久(在满语中“瑟夫”即师傅,亦作“塞傅”,教文者为塞傅,教武者为谙达),并在此酝酿《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写作。清著名诗人敦敏、敦诚兄弟都曾就读于右翼宗学,敦敏还于1775-1782年做过右翼宗学的总管(校长)。
康梁变法后,清政府废科举、办学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5月改右翼宗学为右翼中学堂,只收正黄旗子弟,学生一律公费。几年后校址迁到西四北受壁胡同。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清政府被推翻,1912年9月30日改为“京师公立第三中学校”。迁校址于祖家街一号(当时此址是八旗第二高等小学堂)。其后校名几经更改,1950年10月学校定名为北京市第三中学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学校的设备较为简陋,班级也少, 解放前夕初中三个年级共6个班,高中三个年级共3个班,全校总共才9个班,至1945年时发展到15个班。解放前的四十年共毕业83个班,1922名毕业生。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不断地发展,至今北京三中已成为一所拥有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在校学生2300余人,设42个教学班(高中三个年级18个班,初中三个年级24个班);教职工410人的规模较大的普通完全中学。2002年7月,原新街口中学与北京三中合并后,成为北京三中初中部。学校的校舍和设备也有了根本的改变,有8000平方米的教学楼、包含游泳馆在内的3800平方米的综合楼、2300平方米的古典庭院、200米跑道的全塑胶运动场、800平方米的地下体育馆;设备先进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计算机教室、语音教室及多媒体教室,配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音乐教室,双向闭路演播室和监控系统。学校建成了整体协调、文化气息浓厚、有时代特征的校园环境,是全国校园环境文化艺术建设先进单位。
今天的北京三中有一个团结务实、创新进取的领导班子,有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责任心强的教职工队伍。学校以“全面育人,办有特色”为办学方针,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上承传统、下显科创”为办学思想,继承和发展“求真、文明、勤奋、健美”的校训,不断推动学校事业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