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钟英中学毕业证样本(2)
原校创建于:1904年。始名“承志”,址镇江。后迁宁,更名“钟英”。意乃“钟阜育英才”。为私立。初在户部街,后扩迁中正街(现白下路大中桥至太平南路段)。1912年迁往南捕厅。1937年西迁安徽歙县,后又分迁长沙、贵州、广西,抗战胜利迁回南京。1954年迁至曾公祠(中山南路九条巷8号,现校区所在地)。1956年改为公立,更名为“南京市第二十三中学”。2000年与南京三中合并,更名为“南京第三中学初中部”。2004年初、高中分设,我校更为现名:“南京市第三初级中学”,同年被评为“省示范初中”。2005年1月被评为“市德育先进学校”。2014年5月恢复“南京市钟英中学”校名。
曾公祠校北部校区中的主体建筑原为“曾公祠”,曾公祠始建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为祭祀曾国荃的祠堂,曾国荃为曾国藩九弟,帮助其兄镇压太平军起家。从光绪十年起,署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光绪十五年推恩加太子太保,十六年卒于官。赠太傅,特谥忠襄,下旨建专祠,即曾公祠。曾公祠位于中山南路与洪武路之间,前临九条巷,后踞八条巷,坐北朝南,长99米,宽51米,占地面积5049平方米,建筑面积6857.4平方米,计有35房屋间。主要建筑为三进砖木结构的厅殿。第一进正门门口有一座十余米高的“八”字形雕花砖砌牌楼,“山”字形脊顶覆以筒瓦,檐口下为砖雕斗拱,工艺精绝。两根园形石柱拱门于大门两旁,弧形券门高大壮观。
曾公祠走廊
第二进为正厅,最后一进为大殿,均为五开间高大轩敞的屋宇。大殿殿脊高约十余米,斗拱雕刻鱼龙图案,大殿有圆形朱红大柱三十根,巍峨壮丽。
曾公祠内庭院
三进屋宇三间,间隔皆为24米,形成两个大致正方形的院子,用长青石在院中筑成通道。大殿地面有方砖,根据记载,方砖下原用松土排列作为底基,进行防潮。
曾公祠外走廊
二进三进大厅,后殿原配有雕花檐宇、画栋、雕花窗和落地花格门窗(今唯后进大殿尚保留如上雕刻)。各进院中皆有两庑和回廊,回廊今存朱红圆柱48根,颇具清时建筑风格。曾公祠始建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一百多年来历经沧桑。国民党统治时期,曾做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地址。汪精卫在南京建立伪政权时,1940年汉奸常玉清又把此地作为安青同盟会会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方才改为学校。曾公祠东西两侧为曾氏后人住宅。尤其是两侧,后院辟有花园,园内假山池塘建筑甚为考察。可惜日寇占领南京后,这一部分建筑被改为殡仪馆。辗转变迁,现为彩色印刷厂一部分厂址,花园不复存在。1982年,曾公祠被定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后,政府多次拨款维修。两侧厢房做了仿古重建,院子里种树栽花,砌假山,修水池,成为一座花园式清静优雅的校园。现为钟英中学陈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