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二十五中学毕业证样本(2)
该校的校训为“致知力行”。
“知”指知识。中学时代是求知的黄金年代,课内知识很重要,而更为丰富的课外知识、社会知识同样重要。
再看“致知”。先秦经典《礼记·大学》写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格,意思是推究。致,意思为得到。格物致知,意思是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能够达到致知,必须把事物、知识探个究竟,不浅尝辄止,囫囵吞枣,才能获得真知。一定要尽己心力,不偷懒,不放弃。
再看“力行”。《礼记·中庸》写到:“力行近乎仁。”力行的意思是努力实行,要亲身实践。
短暂的人生,尽在知行中。我们不能作知识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在知识经济社会,同样不能作无知的莽汉。真正做到致知力行,学以致用,一定会有成功的人生。育英的训示,内涵深邃,如一盏永恒的明灯,照亮学子前行的道路。
牟作云、年维泗、柳传志、徐冠华、姜昆、王铁成、林连昆……数不清的成功校友如同璀璨的明星,点缀在祖国美丽的星空里,他们是致知力行的践行者,是育英人的骄傲,是后辈的楷模。
致知力行,如果换成通俗一点、现代一点的表达,用16个字勉励每一位正在就读的25中的同学们:用心求知,勤奋探究,努力实践,学会做人!
历史沿革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开始可以在北京居留。1864年,美国基督教公理会所兴办了“男童馆”,即育英学校的前身。由于创办之初宗教色彩浓重,故“开办数年,生徒寥寥”。1931年获教育行政当局的“认可”,并增设高中部,采用三三学制,学生增至740余人。 学校设备
1934年北平举行全市中学会考,育英中学荣获高中团体冠军(全体平均总分全市最高)、初中荣获个人冠军(个人总分全市最高)。当时的教育局为了表彰该校的办学成绩,颁发“双元”匾一块,悬于校门之上。
1949年1月31日北平市和平解放,育英地下党组织公开了。1949年9月,年景丰同志任校长。1952年,我校由私立转为公立,改名为“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育英小学部分了出去,取名为“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当时任党支部书记的仓孝和同志是化学专业的卓越人才。解放初,化工部和科学院都要调他去工作。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刘仁同志对仓孝和同志讲:“育英是个规模大又很重要的学校,你哪儿都不要去了,就负责领导这个学校的工作。”根据刘仁同志指示,仓孝和同志任二十五中第一任校长。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知识分子政策方面,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学校成为当时北京最好的十所中学之一。
1953年12月,仓孝和同志初调任北京市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兼北京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张迅如同志调来任校长。在教学方面,课堂教学主要提出了抓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在教育方面,健全和加强了政治教学和班主任工作。1955年,分出高中部师生在位于骑河楼的第三院,组建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张迅如同志调往六十五中任校长。此后,王敬光同志主持校务工作,学校仍为六年制完全中学。1957年,杨天恩同志任校长,师生奋发图强。1958届、1959届高中毕业生均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同学考入高等学校。1958届高中毕业生高考成绩在全市名列第十,1959届在全市名列第八。1960年在北京市文教群英会上被评为红旗学校,获奖旗一面,遂被定为北京市重点中学。根据周恩来总理指示,将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的儿子那拉迪波王子和日本友好人士西园寺公一的两个儿子西园寺一晃和西园寺宾泓安排在学校就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