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化铁场镇中学毕业证样本
来源:高中家园网
遵化铁场镇中学毕业证样本、报到证样本、档案、学位证样本等。基本内容
铁场镇中学坐落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铁厂镇铁厂村。
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铁厂镇
简介铁厂镇位于遵化东南部,东邻迁西,南接丰润,距城区70华里。铁厂的历史 ,由来已久,据明朝弘治年间(公元1488年——1506年)《重建铁厂城碑记》载:“遵化铁冶始创自中唐历经宋元至今”。建制沿革相传,它晚于玉田,早于遵化,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铁厂村的名字也有过几次变更。早在中唐时期以前,铁厂附近还是一片荒凉地带;没有人烟。中唐在铁厂聚匠炼铁,铸造盔甲兵器。故起名为白冶庄(白——荒凉意,冶——冶炼铸造),为防御边寇始建土城,驻守军队。后经宋元两代,一直在此炼铁铸造兵器盔甲。传至明朝,由于铁冶业不断发展,人口也逐年增加,于是把白冶庄,改称白冶厂。铁冶业历史到明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6年),倭寇侵扰频繁,兵器需求量不断加大,遂将白冶庄视为重镇,除增派驻军,加强守备外,又将原来土城拆除,重规改建大石头城,规模长宽各一华里,城墙高二丈、宽一丈,基础用九层灰土夯实,南北城门两侧建有跑道,以备巡城,石块平均约一立方米左右,四门镶有石刻匾额各一块,南门为“峰岚耸秀”,北门为“畿辅保障”,东门为“海岳清宁”,西门为“山河盘带”。据四门匾额落款得知,该城始建于明弘治年间,竣于明正德年间。总监修人是朝明。工部侍郎张守业。城池建成后,城内屯兵,炼铁铸造兵器,城外居住平民百姓。当时城外有南北二关,大街(包括南北关)延长到二华里,城东有东庄子,侯庄子;城西有西店子、小西街;城南有小高庄。这些村都是平民百姓的住所。为了解决城里城外军民饮水,在南北二华里的大街西侧,还打了石井五眼(每半华里一眼,城里二眼,城外三眼,这五眼 ’井一直到1976年地震后才废掉)。 这时铁冶业发展很快,规模也相应扩大,炼铁炉达到25座之多,铸造炉达到50多个。据说,光从事铁冶工人就达2500多人,居民有500多口,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铁冶基地之一,也是白冶厂的鼎盛时期。现在,铁厂城内 东北角仍存有一座体积达45万立方米的焦子山。 到明万历年问,戚继光任蓟辽总理,镇守边关各口,仍视白冶厂为重镇,下令再次重修白冶城,并在南北关的两端新建守卫栅楼各一座,在东街路北建武衙门一处,守备把总在前庭,炒铁郎君驻后院,把白冶厂建设得铁筒一般。历史典故据清《天府广记》记载,到明朝末叶,因附近山林伐尽,炭源断绝,靠买炭炼铁,加之附近矿石贫乏,致使冶铁成本高而产值低,遂于万历九年,蓟督梁梦龙奏请工部批准,停止冶铁业。当时守备将领遂将城内营房分给部下甄、刘、袁、侯四大家,以西街道口为界,南城路东包括东街分给甄姓,路西分给侯姓,北城路东分给袁家,路西包括西街分给刘家,把-座坚固的军事重镇,变成民城。居住在东庄子、侯庄子的军民因吃水困难,都陆继迁入城里,有几个村的房屋逐渐都被拆除,村址变成耕地,只有西店子、小西街、小高庄一直保存到今天。一部份城外居民到城里定居以后,除经营土地外,有些农民开始作买卖,由于商业的逐渐兴起,官家出布告立起了四、九大集。为了纪念古老的铁冶历史,把白字换上了铁字,就叫铁冶厂了。铁厂名称由来清道光年间,铁冶厂又改为铁厂。 清王朝建立以后,清政府出榜安民,鼓励农民垦荒种田,提倡经商作买卖,于是城里城外商号买卖越来越多,到清中、后期,铁冶厂的大街两侧已是商贾云集,铺户林立了,成为附近闻名的重要集镇。据老年人回忆,民国以前镇内买卖铺户还有二、三十家,其中大杂货铺有天瑞成 、广利厚、广聚号、广生号、双义合等;粮行有大成兴;永聚祥;洒烧锅有临泉涌、义丰号;糕点铺有万会成、大成样等家;首饰店有广合楼;当铺有祥茂当;大饭馆有和顺馆、永顺馆、福生馆、义和馆、聚盛轩、三义栈、信记饭庄等;旅店业有侯家店、甄家店、张家店、徐家店;此外还有锡器店、中药店、肉铺、烧饼铺、酒馆等二十多家。因此,当时有遵化第二镇之说。铁厂十景古城铁厂不但历史悠久,经济发达,而且地势优美,风景秀丽,古迹,庙宇繁多,城南城北大片沃野良田给以衣食之源,东西两山苍松翠柏、果树茂密供其费用,一条清清河水从城下缓缓流过,长年不断,可供洗涤灌溉之用。旧时有个外商叫宋仰之的,他说铁厂是个极好的地方,他形容铁厂是“城落群山环抱里,人在花香鸟语中”,后来宋仰之竞迁来铁厂落户多年至终,世世代代生活在铁厂的人也都感到家乡可爱。正因如此。外地人不断迁来落户,本地人不忍迁出。为了表达对家乡古镇的爱慕心情,当地古人曾把铁厂总结出十大景。古泉喷珠一是古泉喷珠。铁厂北山龙王庙有一股清泉,建庙时在庙前的泉水周围修建了一个约四丈见方水池,扶池观看泉水不断上涌,水泡有如一串串的珍珠浮到水面而止,故称古泉喷珠。水池南面有一石凿龙头镶砌在水池墙脚,泉水从龙口泄出,亚如卧龙吐水。明朝守备曾将池水引入城内衙门饮酒亭,厨师把菜做好放入水池,池水便将菜送入饮酒亭了。北门三奇二是北门“三奇”。古人有这样四句诗描绘铁厂北门,“ 三奇” :三步两孔桥,城上柏树摇,回头望明月,碑比城还高”。是说铁厂北门外有一座长不过三步的小石桥,而下面却有两个过水洞,这是一奇;城上有柏树一株,因地势高而招风,所以邀棵柏树无时不在摇动,这是二奇;城头上立有建城石碑一块,当你晚上出城,回头望月时,看见石碑仿佛立在城里比城墙还高,这是三奇。这几句诗句至今还在铁厂的人们中流传着。古洞藏仙三是古洞藏仙。在铁厂西山——半壁天的山腰,有一个天然山洞,当地人叫它无终子洞, 传说铁厂在很早以前,这里属无终国,无终国战败以后,国王曾避难于此而得名。后来到燕国时期,燕国被秦所灭,燕太子丹也来此滑避难,后死于洞中,为纪念燕国之主,后人于洞内建一小阁,将他的像塑于阁内,祝福他得道成仙。直到建国前此阁还保存完好,每到节日当地人朝山进香者,络绎不绝。此外在旧时每到夜晚,洞外常有亮光晃动,俗称狐仙炼丹,故有古洞藏仙之说。燕王古墓四是燕王古墓。相传燕昭王死后,太子丹继位,这时秦国已灭了齐、楚,赵、魏、韩五国,太子丹大惊,聚文武而谋保国之策,其中有人献计:秦之强而在于王,欲保燕国不亡,可选一勇士以进贡纳降之名刺杀秦王,太子丹允诺,遂派武士荆柯携图藏剑赴秦行刺,行刺未成,被秦王殿前卫士剁成肉泥,随行人逃回燕国,太子丹闻报丧胆,力主遣散朝臣,自己侨装改扮,。携父灵逃到铁厂,将其父葬于此地,自己便隐于无终子洞,一来避难修行,二誊为守父灵以尽自己之孝。传说这座燕王古墓 ,光坟头就占地一亩三分,周围古树参天,密林遮日,经常喔喔作响,令人生畏,不敢近前。棋盘山五是仙人棋盘,铁厂城南棋盘上有一块方约一丈,厚约三尺的汉白玉石,石面上有棋纹迹(今人不识棋种),故取名为棋盘山,相传古时有一张姓住在山下,常年以砍柴为生,一天,他来到山上砍柴,看见两个老头在这块石头上下棋,他站在一旁看了半天,直到把棋下完两个老头散去,也未说一句话,樵夫正纳闷时,发现棋盘上有一棋子,上面有“王弹”二字,他回到家里,家人间他上那里去了,他说在山上看了半天下棋的,可是家人却说找了他一年了,于是就传说是王禅,王敖二仙在此山上下棋。后来这块汉白玉棋盘到民国初年被拾柴,放牧的人砸碎无存了。煤山六是煤山不雪。铁厂城里东北角有一座黑色山坨,俗叫煤山,相传是唐朝开始炼铁堆放炉灰的地方,方园有百亩左右,旧时因炉灰内有余热,加之高于城墙,易受阳光,所以一般小雪不见雪,大雪也比别处融化又快又早,现在已因年限太久,余热散尽,雪后已无异于其它地方了。康姑仙祠七是康姑仙祠。铁厂东门外有座小庙,名康姑祠。相传在唐朝时,铁厂有个康小二,炼铁铸造盔甲兵器,一天上司下来一道命令,限他七天铸造盔甲若干件。可是次日生火,火虽旺而铁不熔,康小二焦急万分,回家说给二女,二女遂去炉前观看,只见炉下出泉,已知炉火再旺铁也不会熔化,全家必遭斩抄大祸,于是二女自投炉内,水自尽铁始熔,康小二如期完成盔甲若干件。后康小二将此事禀于上司,经皇帝批准,封二女为“金火二仙姑”,并在厂内盖金火二仙姑祠堂一座,以为追念。后来传说二女投炉后被秃尾巴老李收为妻妾,此庙至“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拆毁,现还有遗址可见。城外城隍八是城外城隍。据说凡有城池的地方,均建有城隍庙,而且都建在城里,唯铁厂城隍庙却建在城外。为啥要建在城外呢?这里也有一段神话故事。据传说,铁厂城隍庙原来也建在城里,建好以后不久,铁厂城内有郎舅二人因债务纠纷双双向城隍告阴状,打起官司来了,在城隍面前起誓:谁要昧了良心,一出庙门跌折胳膊跌折腿。结果为姐丈者走到庙门将腿摔折了。于是其内弟即扬言姐丈昧了良心赖帐,后来听说为内弟者于告状前给城隍烧了金山银山和黄钱元宝,贿赂了城隍,才使其姐丈将腿摔折,因此其姐不服,跑到城隍庙大骂城隍接受贿赂,断案不公,并打了城隍两个咀巴,撵城隍出去,结果次日城隍塑像便到东门外了,后来会首们出来把城隍塑像抬回城里,第二天又到东门外了,于是就把城隍庙建在城外了。大山小缝九是大小山缝,在铁厂城东过一道山岭,约有五、六里地的地方,有两座山,大的叫大山缝,小的叫小山缝。这个大山缝,相传是二郎杨戬因其妹与刘彦昌结婚犯了天规,奉玉皇之旨与其妹在天上打仗时将斧头甩掉,落在这座大山上,将山岩劈掉一 半,所以一半仍是完好的山岩,另一半大石散落在山岩之下,后来人们叫它大山缝。那个小山缝,传说是二郎打不过仙姑,将宝莲灯夺去,将仙姑压在这座小山下,后来仙姑之子沉香长大后,来此山用斧将山劈开,救出母亲而去,于是留下这座山缝,这个小山缝,确象一个馒头形的小山,半腰有一道缝,这道山缝长约一、二十丈,宽有一、二丈,深有十余丈,底下还有若干山洞。八年抗战时期,这个小山缝曾藏过几百人。古井喷泉十是古井喷泉。铁厂西山的半壁天脚下有座椅形小山,小山前面有一眼古井,相传是唐王征东时路过此地,见一泉水四溢流失,唐王命兵士取附近石块砌成一井,井下面留有水洞,每到冬春两季泉水从井下小洞流出,一遇夏秋季节泉水从井口涌出,水柱高约三尺有余,故俗称“古井喷泉”。后来唐王得胜还朝又路过此地,遂降旨在椅形小山正中建造一座庙宇,以其泉水取名为涌泉寺,寺内塑有涂金的满堂佛像,寺的后面椅形小山上满植松柏,俗称南松北柏,山上松柏常青,山下泉水常流,当中有古庙相衬,风景异常秀丽可观。但近几年来,由于雨量减少,水位下降,此泉虽未干涸,但除夏秋季节从井下小洞流出以外,再不见井口喷泉了。这座古庙于建国后,曾改作社办中学,后中学合并到龙王庙,遂将此庙拆毁。庙宇繁多最新文章